近年来拟亲属称谓词“哥哥”“姐姐”的变异分析开题报告

 2021-08-08 01:08

全文总字数:196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近些年,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原本具有维护社会秩序功能的亲属词的功能也在萎缩,而拟亲属称谓词由于社会时代潮流的迅速转变和社交媒体软件平台的影响使得越来越泛化和大众化,成为如今不可忽视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对亲属称谓语素构成词的多方面分析,从而探讨当今拟亲属称谓词变化的原因及现象,旨在分析这种语言现象最本质的特征,以及所映射出如今的社会关系与本质。探讨语言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意义:中国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以家庭为核心的群体观念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倾向于以人际关系为主的社会特质,也使中国拥有了一个庞大而精确的亲属称谓体系。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城镇化覆盖面扩大使得亲属称谓词并不止局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使用,也逐步扩展延用于非亲属之间。中国是以和为贵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体现了一个社会整体的风气。因此研究拟亲属称谓词小称的变异,从而更加有利于地去探讨社会所发生现象的原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我国古代作为一个重视名分宗法的礼仪之邦,向来有庞大琐细的亲属称谓语系统,对亲属称谓语予以记录乃至研究的著作也很早就产生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专著,里面的《释亲》篇将当时的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党母党妻党婚姻。基本上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父系母系妻系和夫系四类称谓。这种分类法是较科学的,到现在还为研究称谓的学者所使用。后人在《尔雅》的基础上不断做增补性的工作。清代周象明的《称谓考辩》是探求称谓语源的专文,而梁章钜的《称谓录》更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现代学者的称谓研究,从1915年萌芽至今,而1980年以前,对亲属称谓的研究主要延续了古代汉语中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冯汉骥《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的中国古代婚姻制》等文对上古的亲属称谓体系进行了梳理。其余的文章则集中训释单个亲属称谓,如俞敏《释甥》杨树达《释伯》《释兄》《释姑》等。这一时期,研究论文的数量非常有限,且研究路径比较单一。在此之后,亲属称谓研究论文数量显著提高,研究视角也更加广阔。如刘丹青《亲属关系名词综合研究》,王安节《汉语亲属称谓分类说略》。进入新世纪以来,亲属称谓研究有了更多新的视角。李树新黄涛等人集中考察了亲属称谓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因素。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拟亲属称谓词泛化和简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兴起以及社交软件的普及,拟亲属称谓的社会功能逐渐扩大,而原有的一些亲属称谓词的社会功能逐渐萎缩。着重研究动态拟亲属称谓词小称变异进行分析。

国外:近年来,国外一些论文也对此进入了深入地探讨如Ding Xiao-jianOptimizatio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with v regularization;Anna PoskrobkoFamilies of v-similar birth-death processes and limiting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s。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近些年来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场面上的情感交际,而这种现象是现在我们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相处模式。最明显的就是拟亲属称谓词的大量使用,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从语言本质的角度出发,探求拟亲属称谓词小称变异的社会功能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探索这种语言现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当今社会所产生的哪些影响,从而更加进一步清晰地认识现代汉语的作用,同时对分析其他学科也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计划:

第一阶段(1月20日~2月20日):阅读大量文献参考书目,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拟亲属称谓理论体系,调查并广泛收集社会所出现拟亲属称谓词的重要资料,作好后期的资料准备以及数据整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1.整理收集当今社会的一些新数据并借鉴前辈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观点,同时结合自己的一些亲身体验,严谨分析社会中的一些现象。

2.在文章内容与排版上加入自己的一些独特的想法,使文章内容更加有据有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严谨认真中积极分析社会所出现的一些现象。

创新:结合一些其他学科社会调查中的方法,运用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合理分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