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变迁——基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的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6 08:35: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自清代晚期开始,厘金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就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近代中国财政史上具有很大争议的制度之一,自其作为临时税开征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裁厘的呼声,当局政府也数次提出并实施了裁厘的相应措施,然收效甚微,在经历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后,及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第三次裁厘后才彻底废除了厘金制度。因此,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裁厘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对今的财税制度变迁也有着较强的启示作用。

近年来,为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发展,政府对税收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为了改革的成效能发挥到最优,借鉴历史的改革经验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裁厘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税制改革之一,其借鉴意义就更为深远。遂本文将从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数次裁厘进行研究分析以得出其的进步意义及教训。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三次裁厘的改革方案、实施效果、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及其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二、关键问题

三次改革对当时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对税制体系的发展有哪些进步意义及阻碍及其成败的原因

三、写作提纲

第一部分 引言(对厘金制度的概念、产生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 国民政府时期裁厘的基础

(一)历史基础(从国民政府时期以前的厘金制度发展进程中分析裁厘的必要性)

(二)现实基础(从国民政府时期厘金制度的现状中分析裁厘的现实需要)

第三部分 国民政府时期裁厘的曲折历程

(均分为改革方案、实施情况、造成的影响及失败原因或成功原因这几个方面来叙述)

(一)首次裁厘

(二)裁厘办特

(三)裁厘改统

第四部分 总结

(一)对三次裁厘的评析

(二)裁厘对今的启示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近代厘金制度被称为中国三大“恶税”之一,自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创立,到1931年国民政府裁厘成功,其延续了七十八年之久,经历三次政治的变迁,虽三届中央政府均为裁厘付出过努力,但直至国民政府时期才最终使其废除。从产生到废除也算是几经波折,给近代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自然也就备受关注。至今,已有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厘金制度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故其研究内容及角度及其丰富。从中国知网上的文献数据分析来看,对晚清时期厘金制度的研究更为丰富,且近年来学者们大都注重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个案分析。

一、关于近代中国厘金制度国内研究的现状

(一)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研究

对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研究是王振先先生在1917年出版的《中国厘金问题》,在但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注意,可以说是厘金制度的开篇之作。但目前影响力与知名度更大的却是在1936年罗玉东先生的《中国厘金史》,该书参考与汇集了大量珍贵史料和数据,对晚期时期厘金制度的起源、制度及当时各地的实施情况做出了详尽的叙述,为后世的学者研究厘金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堪称厘金制度研究的宝库。而后对厘金制度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角度不断增多,也不再是单独对其进行叙述研究,而是开始结合当时的各种环境及条件进行分析。台湾学者何烈在他的《厘金制度新探》中就以厘金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与晚清的政治环境联系起来,对在其中体现的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问题也有所提及。以及2000年,杨华山教授在《晚清厘金与中国早期现代化建设》一书中以中国近代早期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肯定了厘金制度在早期资本积累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另外,郑备军在2004年编著的《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中完整的阐述分析了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在文中不仅运用了新制度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还针对厘金的转嫁与归宿及效应进行了分析,较为系统全面,使该课题在经济领域的研究发展更进一步。此外,还将国民时期的三次裁厘进行的比对分析,并肯定了裁厘改统在当时的进步意义,称其为“一箭双雕之法”。

(二)近代中国裁厘运动的研究

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运动的针对性研究,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5袁成毅发表的《评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裁厘改税”》,该文阐述了该阶段裁厘的种种局限性,认为裁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厘金制度的弊端,但从总体而言还是牺牲了民众的利益。而后在1992年,曹必宏在《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述评》一文中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当时对此的研究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在财政学界均缺乏系统的研究,学者发表的文章也多为评述,还停留在叙述层面。

到2000年前后对此的研究逐渐增多,陈勤与黎浩在1998年先后发表了相关的文章,陈勤从裁厘后的多个税种改革进行分析对其税制改革进行了较具体的阐述,黎浩则以统税为主对裁厘改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肯定了其进步意义。在这个时期,对近代厘金制度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进。另外,王立璋的论文《“存、废”之间--论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的二难选择》对厘金制度自开征以来的存废之争进行了研究,其中分析了国民政府三次裁厘的成败原因,同样也肯定了“裁厘改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在此之后,涌现出较多专门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的研究文献。杨丽娟《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研究》一文中,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的起源、制定的方案到实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最后得出其具有局限性同样也具有近代化意义的结论。陈跃的《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裁厘述论》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综上,不难看出大多学者都认为该时期的裁厘运动,都认为其既具有局限性又具有进步意义。

2010年以后,针对该课题学者多重视个案研究,与具体的经济领域、地方的财政发展或当前的税制改革进行结合具体分析。如冯颖杰的《“裁厘改统”与民国时期市场整合——基于上海、芜湖、天津三地粮价的探讨》和赵留彦、赵岩及窦志强的《“裁厘改统”对国内粮食市场整合的效应》二者都验证了裁厘改统对市场整合的促进性作用。其中后者采用了门阈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米粮跨区贸易的成本, 据此来判断 “裁厘改统”政策前后国内粮食市场的整合状况。这不仅体现了该课题研究水平的大大提升,还表明了裁厘除了顺应历史潮流、促进商品市场流通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进步意义。

另一较为热门的视角是对厘金制度实施及裁撤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付志宇,敖涛在 《“裁厘改统”对营改增的启示》中简要概括了裁厘运动中三大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从中分析出裁厘改统对当代营改增的启示。之后,孙宁遥的《厘金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分析》和其与李明建的《厘金制度变迁对现代税制改革的启示——基于央地关系视角》都是基于此角度进行展开研究,另外该研究与学者郑备军一样也结合了新制度来分析,但该文更偏向于三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研究。

二、关于近代中国厘金制度国外研究的现状

早期国外对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研究虽数量上不及国内,但还是较为丰富的,早在20世纪初日本学者古田虎雄就出版了《中国关税及厘金制度》,随后,还有金子隆三及木村增太郎出版的相关著作都可称之为国外对厘金制度研究奠基的功勋之作,尤以木村增太郎的《中国厘金制度》为首,该书详述了厘金制度的产生及推广,性质及规律以及最后的裁撤。他们的研究大都内容广泛,虽会有所忽略,但为后人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有美国学者E#8226;G#8226;比尔的《厘金制度起源——1853-1864》对厘金的产生做出了介绍;华裔美国学者杨格也在其中国财政史的著作中提及了厘金制度。较国内而言,现期国外对近代中国厘金制度的研究相对不足。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就近代中国厘金制度而言,国内学者留下来广泛而丰富的研究,取得的较多的重要成果。主要集中在厘金制度的性质、厘金制度的成因、厘金制度的弊端和厘金制度的影响等方面。但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裁厘的针对性研究相对较少,但现有的研究也表明学者们在南京国民政府裁厘的意义上以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均认为其还存在很多局限性,但也是顺应当时历史潮流且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研究多采用叙述分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不断丰富起来,开始结合一定的经济理论分析方法或者建模分析,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具体的材料。在研究内容上,虽广大专家学者均注重对裁厘的评价,但近几年也出现了大量的个案分析,角度新颖。此外,国外对此还较为欠缺。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第七学期(第0—14周)

1. 查阅相关文献,搜集丰富资料,了解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 结合对本题进行思考与分析,而后据此拟订开题报告,为论文撰写做好前期准备

二、第七学期(第14—16周)

1. 针对裁厘运动的发生基础,具体分为两部分进行探究

2. 研究国民政府时期前厘金制度的状况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其早已存在的弊端及就当时而言厘金制度的发展趋势,从而得出裁厘的历史基础

3.研究国民政府初期厘金制度的演变情况及,分析其给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从而体现当时裁厘的迫切需要

三、第七学期(第16—19周)

完成初稿:

1. 查阅相关史料,对国民政府时期的三次裁厘进行整体把握

2. 逐次详细分析其改革的提出实施及结果,而后思考其成败的原因并进行阐述

3. 结合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考究三次裁厘运动给三者带来的影响

4. 结合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分析,对给当代带来的启示进行思考探究

四、第七学期(第19—20周)

向指导老师提交初稿,根据老师所提意见作出修改

五、第八学期(第2—3周)

接受指导老师、学院、学校开展的中期检查

六、第八学期(第4—9周)

1.反复修改论文并提交论文修改稿

2.提交外文文献翻译

七、第八学期(第8—10周)

1.进行重复率检查

2.提交论文定稿版

5. 参考文献

一、期刊

[1]曹必宏.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述评[J].学海,1992(06):80-85.

[2]陈勤.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税制改革[J].南京社会科学,1998(02):45-51.

[3]陈跃.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裁厘述论[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70-72.

[4]常卓航.浅评1931年裁厘运动[J].理论观察,2016(11):83-85.

[5]冯颖杰.“裁厘改统”与民国时期市场整合——基于上海、芜湖、天津三地粮价的探讨[J].经济学(季刊),2012,11(01):83-114.

[6]付志宇,敖涛.“裁厘改统”对营改增的启示[J].税务研究,2017(02):72-75.

[7]黎浩.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裁厘改税[J].历史教学,1998(08):29-31.

[8]孙宁遥,李明建.厘金制度变迁对现代税制改革的启示——基于央地关系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8(07):107-112.

[9]施王恒.制度变迁与中国近代厘金税[J].税务研究,2004(06):66-70.

[10]袁成毅.南京国民政府三次“裁厘”述评[J].民国档案,1998(02):70-76.

[11]杨格(Young,A.N.)著;陈泽宪,陈霞飞译.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2]赵留彦,赵岩,窦志强.“裁厘改统”对国内粮食市场整合的效应[J].经济研究,2011,46(08):106-118 160.

二、著作

[13]罗玉东著.中国厘金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4]杨荫溥著.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M].南京:江苏古籍社.2010.

三、论文

[16]王立璋. “存、废”之间[D].郑州大学,2005.

[17]杨丽艳. 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8]杨丽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统税政策及其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50-51.

[19]郑备军. 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