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粉促进稻秆水解酸化的工艺性能开题报告

 2021-08-08 02:25:06

全文总字数:1865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稻秆是农作物成熟后收获籽实剩余的部分莲叶(穗)部分的总称。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由大量的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及水构成。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挥发性脂肪酸的产量。经过水解发酵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既能作为生物除磷系统所需的优质碳源,使城市污水达到稳定深度除磷的要求,又减少了剩余污泥对环境的污染。

利用植物表面活性剂皂角粉的方法来促进稻杆发酵体系产酸,考察皂角粉投加量与固体停留时间等工艺运行条件相组合对发酵产酸效果的影响,获得适于发酵体系高效水解酸化的工艺参数和产酸效果,从而实现稻秆的资源化与减量化。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研究概况:

发达国家关于厌氧发酵技术研究开始较早,自18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到现在,利用厌氧发酵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

1776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沃尔塔(alessandro volta)首先发现沼气具有可燃性的[12]。俄国学者波波夫(popof)在1875年第一次在纤维素物质中加入河泥,使其产生出沼气,并发现了沼气发酵过程是通过微生物完成的。

巴克尔(ra.barker)在1936年首次发现沼气发酵过程由产酸和产甲烷两个阶段组成,初次提出沼气厌氧发酵的两阶段学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皂角粉对稻秆厌氧发酵启动情况的初探。采用厌氧搅拌罐发酵系统,在同一外部条件下,比较2#罐(泥 稻秆)和4#罐(泥 皂角粉 稻秆)两个罐子的厌氧发酵水解酸化效果。并探讨投加方式对其是否有影响。

(2)稻秆连续厌氧发酵产酸初探。利用运行稳定的水解酸化体系按比例连续投加稻秆和皂角粉,底泥回流获得连续运行下的厌氧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

(3)通过调节两个罐子的ph比较连续投加过程中稻秆厌氧发酵的情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通过厌氧搅拌罐反应系统,建立了稻秆厌氧发酵水解酸化的体系,既可以促进农作物秸秆的合理利用,也可以较少了环境污染压力。

(2)构建的稻杆厌氧发酵产酸系统,稻杆仅经物理切割筛分后便可以快速启动发酵产酸。

相比其他一些经过复杂预处理后进行再发酵的方法,实际应用中可以更好的节约成本,因为工艺简单也更容易推广应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