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胁迫下的麻栎苗木生长和生理变化开题报告

 2021-09-19 07: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麻栎是一种分布广、用途大的树种,在生物质能源林建设中具有巨大的潜力。麻栎常常可以生长在干旱、贫瘠的立地条件上,所以其耐旱性比较强。但是,麻栎的耐旱机理尚不清楚。本论文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麻栎在不同的水分胁迫水平下的生长、生理变化情况,为麻栎优良品种的选择、麻栎造林时的立地选择以及林分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董玉峰等人采用盆栽方法,以嫁接的13种1年生麻栎无性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干旱胁迫下麻栎无性系的生理生化特性,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的麻栎无性系的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而逐渐下降。叶片失水曲线呈现的规律性较为一致。轻度干旱胁迫下,失水量先增大后减小;中度干旱胁迫下,失水量一直下降或先增后减;重度干旱时,失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sod活性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先增大后下降或持续下降。而各无性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综合评价认为,麻栎无性系之间的耐旱能力存在差异。

徐飞等人以1年生麻栎幼苗作为试验对象,研究短期干旱和复水对其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等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初期,干旱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过高的土壤含水量并不利于麻栎幼苗的生长;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进一步加剧,幼苗的气孔导度减少,导致光合和蒸腾作用的下降,但是水分利用效率升高;胁迫处理末期各项光合指标均降到最低。从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以看出,干旱胁迫并未使幼苗的光合机构发生伤害,幼苗在适宜的水分条件时产生光合能力上调,当水分匮缺时,以叶黄素循环为主的非光化学淬灭耗散掉过剩的光能,从而达到保护光合机构的目的。复水后麻栎幼苗的各项生理生态指标恢复正常,但气孔导度的增大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导致了水分利用效率的反冲,同时叶黄素库仍然维持较高水平,初步认为,麻栎幼苗通过物理和化学的双重保护来抵御干旱胁迫和进行胁迫后的恢复。

孙云等人将麻栎接种菌根的幼苗与未接种苗进行了耐旱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接种菌根的幼苗比未接种苗的光合色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幼苗含水率、根系活力下降幅度小,根系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上升幅度前者也比后者小。此结果说明菌根化幼苗比非接种苗抗旱性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采用麻栎播种苗进行人为控制水分试验,将土壤水分分别控制为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70%-80%,对照处理,植物生长较适宜的土壤含水量)、55%左右(轻度干旱胁迫处理),40%左右(中度干旱胁迫处理)、25%左右(重度干旱胁迫处理)四种水平。动态监测不同处理下的麻栎形态、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把握麻栎对干旱的响应特性。

2011年1月中旬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011年3月中旬5月初实验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论文通过室内控制实验,方法设计系统、科学严谨,针对性强,研究结果可为麻栎优良品种的选择、麻栎造林时的立地选择以及林分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