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流动在中国社会的符号化及意义开题报告

 2022-03-16 20:18:2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莫斯曾在《礼物》中提出:在原始或古代类型的社会中,什么是接受礼物后必须回报的原则?在所送礼物中存在着什么力量迫使接受者要做出回报?后来,莫斯通过对毛利人的研究发现了昊,即礼物之灵,从而提出人们之间的礼物赠予与回馈,会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进而说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其劳动产品间的关系。

莫斯正是通过将原始的、人格化的古代社会的交换体系同现代的、非人格化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交换体系的比较,提出了人类交换方式的演进模式:从整体性的呈赠到群体领袖间的礼物交换,再到现代社会中独立个体间的商品交换。

而布希亚也曾在《符号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提出了有关象征交换的逻辑,该逻辑意味着人与人(或与自然、诸神、上帝)之间以一定的客体为媒介或象征的关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礼物流动与人情温情的表达;礼物流动与面子虚荣的表现;礼物流动与权力强制的自愿。

⑴ 前人研究:礼物流动是崇高主题还是支配策略?上个世纪 80 年代,在法国学术界,围绕莫斯和布迪厄之间礼物研究的分歧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论。

礼物交换所彰显出的社会原则是莫斯和布迪厄社会理论思考的出发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田野访谈、问卷调查步骤:首先查阅国内外有关礼物流动的知名文献,通过阅读了解礼物流动的符号化意义。

同事通过田野访谈了解礼物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意义。

最后再辅之以问卷调查,以定量的数据来论证本文的观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法)马塞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汲吉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2002.[2]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M].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2.[4]胡毛毛.礼物流动在中国社会的符号化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7).[5]莫里斯古德利尔.礼物之谜[M]. 王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杨庆黎.从民俗文化视野透视交往与馈赠的哲学意义[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7).[7]李猛.论抽象社会.社会学研究,1999(1).[8]汲喆.礼物交换作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J].社会学研究,2009(3).[9]王铭铭.物的社会生命[J].社会学研究,2006(3).[10]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1]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2]杨美惠.礼物、关系学与国家[M].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13]黄光国.人情与面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翟学伟.人情、面子和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 学林出版社,1987.[16]董敬畏.礼物与互惠研究综述[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5).[17]肖云忠.都市情感生活中的礼物交换特征与功能初探.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0(6).[18]金英.农村社会礼物流动形式及其社会意义[J].江南大学法证学院,2006(7).[19]杨天保、袁丽红.传统礼俗消费的经济人类学考量[J].广西民族研究,2013(2).[20]黄玉琴.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J].社会学研究,2002,(4).[21]朱艳.关系学的逻辑及其运作[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3).[22]宋丽娜.人情往来的社会机制[J].河南农业大学.2012(3).[23]贺雪峰.论半熟人社会[J].政治学研究,2000(3).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具体进度安排2022年10月至2022年02月阅读原著、查阅文献、拟定初稿;2022年03月至2022年04月田野访谈、问卷调查2022年05月定稿2022年 06月 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