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意识与校园安全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07 22:21:4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一)课题的目的 作为当代#8220;90后#8221;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都存在个性意识和家庭依赖性强,法制观念、辨别能力、和生活独立性较差,社会经验匮乏,虽然高校在学生安全意识方面有所加强,但是高校学生安全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止,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社会是大环境,学校是小社会、小环境。

社会大环境的种种矛盾不可避免的冲击学校这个小环境,尤其在对教育如此关注的今天,这里的关爱有关爱、支持更有侵犯、伤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二、研究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自己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调查结果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出校园安全方案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保护自身安全。

三、写作提纲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总体介绍,包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论文中出现有关术语的定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论述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的相关研究;第三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安全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出校园安全方案,论文主要研究大学生对校园安全意识的态度。

主要利用调查问卷,以贵州大学和贵阳学院为例,从大学生有无安全意识,大学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态度,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是否经历过相关安全事件,对安全知识及其技能的掌握情况,大学生从何种渠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国内外研究成果 (一)国外关于校园安全的研究成果与状况 国外对安全意识的研究要早于中国,尤其是美国、日本等这些发达国家,他们积极探讨安全,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工业革命发展较早,各种生产安全事故频频爆发。

其中,美国学者erbert w. heinrich在20世纪20年代最先幵始对工业安全事故中的人为因素的研究。

他通过对上万起的工业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得出结论:只有2%的工业安全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其余的都是由于存在不安全因素而引起的,其中88%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10%是由不安全状况或条件引起的随后,安全心理学、安全生理学、安全行为学等接连出现,逐渐对安全意识进行研究,如从人这一主体出发,探索他们的情感、动机、认知、个性、态度、智力等因素与安全的关系,为之后人们幵展安全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依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在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对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的调查问卷,并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分析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视、确立科学的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式,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自身安全素质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作为教育研究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本文遵循文献的査找、阅读以及鉴别这一系列步骤展开研究,通过目录、期刊、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站上查找有关#8220;安全意识#8221;'校园设计#8221;等研究文献,并根据所列的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作为线索,跟踪追査,进一步查找所需的论文和专著等资料。

对于国外的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研究资料则主要在国外的一些高校的网站中查询. (2)问卷调查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大学生安全意识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安全意识问题,根据食、住、行和网络对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分为人身安全意识、住宿环境安全意识、交通安全意识以及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四部分,每一部分又都涉及了大学生对该项安全知识的了解、日常的安全行为习惯,以及对发生安全问题时的处理方式等内容,从而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六、文献综述 1、胡福静.安全意识探讨与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1. 2、李延红,卢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现况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2. (19). 3、孙珊珊.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5). 4、张伟.我国当前高校学生安全意识培养探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12. 5、陈君枫,杜以昌.大学生安全教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1, 6、王玉国等.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简明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 7、胡光耀,牟永才,洪金盛.企业安全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6. 8、罗家忠,杨兴虎.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 9、 William T. Glickman. School Crime, Safety and Threats[D]. New 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 2009. 11-14. 10、周向红;丁陶.美国校园警察体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5). 11、 Robin M. Izzo. Princeton University Emergency Guidelines for the Campus Community [DB/OL].(2010-08-17)[2012-11-20]http://web. princeton, edu/sites/emergency/index. html.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