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抗逆力培养开题报告

 2021-11-20 11: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本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个体心理学是由奥地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率先提出,受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主义”和“强人意志”的影响很深,主要阐述精神问题的分析和治疗,同时也涉及到许多心理和人格发展,随着人们对于其理论的不断研究,发现其理论可以用于对于人生各阶段问题的解决上,同时,近年来,青少年在社会上需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学业,家庭,婚姻等各方面的问题接踵而至,青少年践踏生命的行为时有发生,阿德勒提倡“摆脱自卑、寻求优越”,“树立生活目标”,对青少年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方式能够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而且,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与其他教育观点不同,对于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提倡“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的做法,认为青少年有想要获得称赞、引起关注、权力斗争和复仇的潜藏心理目标,并有尝试在这些方面纠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因此,在目标相同、形式一致的前提下,个体心理学有足够的动力和方向去推动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升青少年对于环境的适应力,促进青少年的自我人格的完善,培养青少年的抗逆力。

研究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面对各种困难,诸如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情感沟通问题等,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青少年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适应性教育,缺少抵制诱惑和面对失败的毅力和勇气,在面对来至不同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中,很容易因为处理不当而受到打击并一蹶不振,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因此抗逆力成为他们对抗挫折提升自我的关键能力,他们自身对于抗逆力的培养变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重视个人的不断成长,注重发展人与社会的联系,认为个体追求优越感是其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本研究基于个体心理学相关理论,结合社会工作技巧和方法,从理论上分析影响个体抗逆力受挫的因素,并帮助当代青少年树立并培养抗逆力,激发自我效能感和进行正确的自我调整,帮助青少年树立自我追求的目标,拥有自我健康发展的生活风格,自觉参与社会联系,实现个人面对外在环境变化的良好适应力,实现对于挫折的战胜和对于自我的突破。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国外对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抗逆力培养问题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在应对抗逆力这一问题是有不同的定义和看法,最早,Hauser,Vieyra在其1985年的研究中指出抗逆力是个体在充满危险因素的环境中,能够去克服危机,而且能够避免负向的结果产生的能力;Murphy认为,个体能从负向生活经验中恢复过来且具有更强有力地克服压力过程情境的能力;Rutter认为抗逆力是面对困境或创伤事件的反应,是一种因应危机的历程,而非个体单一不变的固定特质;WernerSmith认为抗逆力是个体内在改变、自我矫正和恢复的一股动力;Walsh指出,抗逆力是从逆境中被激发和有策略恢复的才能;Masten则认为,抗逆力是个体的适应或发展遇到重大的威胁,但仍然拥有好的结果。Jaclyn M. Lally认为抗逆力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所得,关于抗逆力培养因素中,Jaclyn M. Lally指出,面对生活困境时亲友的支持,以及本身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虽然作者没有明确表明抗逆力的培养与个体心理学有一定联系,但在Jaclyn M. Lally看来,个体心理学中关于社会兴趣,生活风格以及克服自卑的理论是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水平的。目前国外学者对于抗逆力的提高主要集中在动力这一主要因素,但依然有学者指出克服自卑、形成对于生活的热情期待是提高抗逆力的办法之一,这与阿德勒的观点不谋而合。

2.国内对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抗逆力培养问题的相关研究

抗逆力,由英文演绎而来,也有多种翻译,如复原力、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心理恢复力等。迄今为止,笔者并没有找到国内的相关专著,国内关于抗逆力概念的研究,主要从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以及综合性定义四个方面来谈。认为抗逆力是个体能够从负向的生活经验中恢复并找到克服当前困难的能力,将困境和艰难不断抵抗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台湾学者萧文认为抗逆力是个体本身拥有的或习得的且具有保护作用的某些心理特质或能力,使个人处于危机或压力情境中能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在综合性定义方面,台湾学者朱森南认为抗逆力是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试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和结果。在对抗逆力的培养研究中,不同学者在面对不同对象是时有不同的看法,吴杰、郭本禹在生命教育的研究中提到将个体心理学运用到大学生的生命发展当中,他指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包括: 生命教育目标为追寻人生意义,生命教育主体应实现自我超越,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蕴在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生命教育的实践方式在于家庭、个体、社会等三个层面相互配合。刘黎明、何夙旎在谈论阿德勒的人格教育观中指出,其基本内涵是: 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模式,增进学生的合作精神; 彰显个体的生活意义,使之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 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陈红艳、程利娜在对贫困生的抗逆力研究中指出,个体心理学与贫困生积极心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致,贫困生积极心理教育的目标在于帮助贫困生追寻人生价值,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提升核心自我评价,构建精神支持系统,提高逆境商指数,增强积极发展的心理能力,从而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于抗逆力培养与个体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微妙联系产生了重视,并对其做出了一定的研究和思考。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 个体心理学的发展和指导意义

1.1 个体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1.2个体心理学的内容

1.3个体心理学对生命的指导途径和案例研究

2、 抗逆力培养的困境与突破

2.1 抗逆力研究的发展

2.2 抗逆力培养的困境

2.3 抗逆力培养的突破

3、 个体心理学下的抗逆力培养

3.1 个体心理学与抗逆力对比

3.2 个体心理学指导抗逆力培养的可能途径

3.3 个体心理学指导抗逆力的应用可能

4、 结论

4.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进度及预期效果

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方法:本文最主要的特色在于案例分析研究方法的使用,应用诸多实际案例,对抗逆力受挫的个案群体进行翔实的分析,研究案主在抗逆力培养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关于心理动力,社会兴趣的建立,并将其与个体心理学相联系,建立同一纬度的关系,从中找到对于关于青少年抗逆力培养的途径。

二)历史分析方法:个体心理学在20世纪初就被提出并加以传播和研究,在当时以及现在都与社会上所关注的问题相联系,得以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抗逆力问题研究不断突出,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入,通过查阅两者的研究发展历程,找到在历史轨迹中的共性,以得到相互之间的共同促进。

三)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国内外学者对个体心理学以及青少年抗逆力培养问题上的不同考量,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从而避免论述的片面性,保证思维的辩证性。对比不同的策略,分析其各自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策略的可行性和完整性。

预期目标:

(1)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应用案例,对个体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抗逆力培养问题进行翔实、准确的研究讨论,试图从诸多案例和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观点中通过个体心理学的知识观点去干预青少年的抗逆力培养的可行性,了解其影响因素和改变策略,从而做出较为准确的预判,制定相应的方案计划保障青少年抗逆力的有效培养。

(2)在上述基础上,认真完成指导老师分派的任务,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独立完成较高质量的本专业毕业论文。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研究进度:

2019年1月—2月,在指导老师帮助下,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确认确定选题。

2019年2月,通过前期搜集并阅读的资料写出研读报告,学习相关学者论文写作方式与技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陈红艳,程利娜.个体心理学视域下贫困生积极心理教育[J].教育评论,2018(01):87-90.

[2]吴杰,郭本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8(05):92-96.

[3]郝阳,王立君,吕行.个体心理学的治疗观简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5):168-170.

[4]郝阳,王立君.个体心理学的逻辑体系[J].科教导刊(下旬),2017(10):165-167.

[5]刘黎明,何夙旎.论阿德勒的人格教育目的观[J].教育文化论坛,2014,6(01):51-56.

[6]谭颖达,孟维杰.对自卑的他人补偿的修正[J].心理研究,2014,7(05):3-6.

[7]陈坚.阿德勒的心理发展动力机制探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80-181.

[8]雷志军.青少年吸毒抗逆力保护因素分析——基于个案的回顾性访谈[J].法制与社会,2019(29):42-45.

[9]殷超曼. 学困生抗逆力提升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10]王克. 优势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抗逆力状况研究[D].西北大学,2011.

[11]秦晓晶. 抗逆力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D].广西师范大学,2011.

[12]于志涛.给自尊心一个平台:青少年自卑心理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3(06):26-29.

[13]田啸寅. 青少年精神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山东大学,2012.

[14]Callister Lynn Clark. Resilience:Inspiring Women Overcoming Daunting Obstacles.[J]. MCN. The American journalof maternal child nursing,2020,45(1).

[15]Spencer Margaret Beale,LodatoBronwyn Nichols,Spencer Charles,Rich Lauren,Graziul Christopher,English-ClarkeTraci. Innovating resilience promotion: Integrating cultural practices,social ecologies and development-sensitive conceptual strategies for advancingchild well-being.[J].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2019,57.

[16]Luthar Suniya S,Kumar NinaL,Benoit Renee. Toward fostering resilience on a large scale: Connectingcommunities of caregivers.[J].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19,31(5).

[17]AtkinsonFrazer,Martin Jeffrey. Gritty, hardy, resilient, and socially supported: Areplication study.[J]. Disability and health journal,2020,13(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