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以及活化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云和梯田为例开题报告

 2022-02-02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课题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1]。切实保护并活化发展优秀农业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对保护当地农民的利益有重大的作用。在实现多种功能的同时对传统民俗和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衍生和阐发,增加一地农业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厚度。

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使农业文化代代传承,不仅实现农业文化内化教育提升与尊重,而且实现遗产的承接与创新。在不断的活态保护与发展策略下,可以使得遗产地的活态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课题不仅对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新观念以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分析,而且在整体传播中体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对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2]

国外研究现状

1.动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策略

1.1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生态保护策略

日本比较注重不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间平衡。目前日本成功申报的8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覆盖了种植业 (如日本佐渡岛稻田—朱鹮共生系统) 、林业 (如日本和歌山青梅种植系统) 、牧业 (如日本熊本县阿苏可持续草地农业系统)、渔业 (如日本岐阜长良川流域渔业系统) 、农林复合系统 (如日本宫崎山地农林复合系统) 、农林渔复合系统 (如日本大分县国东半岛林—农—渔复合系统) 等, 这对日本未来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有全面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意义[3]。同时张永勋指出应在农业文化遗产地设立专项基金保证农业遗产生态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闫庆文对南美洲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做了深入研究。他指出南美洲各国政府在探索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策略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有显著的效果。南美洲各国政府主要从五大方面开展行动:提高政府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将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框架之中。

非洲具有6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闫庆文在其的研究中也对非洲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做了分析。他指出非洲各国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发展策略主要为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保护水资源管理;构建共同参与机制,提高不同阶层的保护意识;加强科学研究,探寻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发展的科学途径[4]

1.2农业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日本在农业文化保护与管理方面指出, 应全方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交流与合作, 提升公众对农业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地产品品牌的认知度, 吸引不同职业和不同地区的人, 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在产业发展方面, 可建立多种沟通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使本地企业、科研单位、政府和农民充分交流合作, 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开发更多的延伸产品,打造农业文化遗产特色品牌, 提高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在科学研究方面, 应号召多学科的研究者参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研究, 并设立研究专项基金给予研究者资金支持, 全面解析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内在可持续机制, 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修复、保护与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科学指导[3]

2.活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策略

2.1扶贫攻坚策略

闫庆文在研究印度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应的扶贫策略中提到首先应加强政府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制度建设与法治保障。其次,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利益共享机制与农民激励机制。闫庆文在其针对南美洲农业文化遗产的扶贫政策研究中也提到了加强社区与农户能力建设[5]。同时,在其针对非洲农业遗产的研究中也指出探索替代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的策略。

2.2产业发展策略

张永勋指出日本在保护发展农业文化遗产上主要采取宏观政策的把控、工程措施的配合、多方参与的机制以及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四个方面。而在活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方面,日本主要从品牌打造和产业体系研发两方面来挽救因农产品效益低下乡村人口大量流失以致农业遗产系统难以为继的现状。

闫庆文总结了三点印度在活化农业文化遗产中所用到的方法策略。第一点是结合不同遗产类型,制定相关的动态保护规划与参与式的行动计划。第二点为主要与相关科研机构以及高校合作,开展相关科研活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第三点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产品产业链建设并积极开拓市场[24]。同时其也在其针对南美洲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中指出应积极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大力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国内研究现状

1.动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策略

1.1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生态保护策略

邓淑红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策略首先应重视对当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极其重要,偏离生态保护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会有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其次,应该加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会给当地人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生态服务,例如食物、水等,因此保护当地的生态服务非常关键,它关系到能否持续供给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再次,为多方合作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地居民、政府各界、各类专家、社会群众的合作都可以促进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最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随着新乡村、美丽乡村、精准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式农业、乡村旅游等业态的兴起,使得当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遗产地各方应紧抓时代机遇,利用好平台,提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率,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工作[6]

1.2农业文化遗产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对农业文化遗产中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就是指非物质的、活态和无形的, 其主要是靠人们的口传心授而得到世代相传下来。而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农耕时代的产物。牛苗苗提出了以社会效益为突破口促进产业集成化发展和以生态效益为抓手促进生态自我修复两条保护并活化发展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1]

2.活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策略

2.1扶贫攻坚策略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人民便是最了解当地情况的主体群众[7]。邓淑红在其研究中指出在加强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的同时为农业文化遗产地与多方合作创造条件。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当地居民作为活化利用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主体群体,在当地居民的广泛化认同下,充分利用政策优势联同当地居民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多重价值,以此以活化农业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的扶贫攻坚。

部分学者针对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水平的现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针对实际情况给予扶持政策的引导支持,以此振兴乡村基础经济建设。张灿强提出了革新拓展贫困户参与“遗产”扶贫的途径,并提出引导农业文化遗产地建立创业基金, 对那些通过挖掘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带动贫困户脱贫的个人、合作社、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贫困户利用遗产资源发展产业的提供贷款等金融支持的扶持策略[8]

龙文君在其研究中将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总要求与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一一对应。并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总要求的五大方面中探索合理利用遗产资源助推乡村脱贫攻坚的方法。作者指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特产构成发展农产品精加工并提高附加值来助推产业发展振兴。农业文化遗产中记录并展现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既然要活化农业文化遗产,就要让这些文化形态“活”起来,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博物馆保存、影像记录等形式,做好遗产留存工作,还应加强传承人的扶持和培育,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只有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资源、景观资源等价值,通过多功能性发挥发展相关产业,才能将活化农业文化遗产逐渐转变为遗产地群众脱贫攻坚和致富奔康的路径选择[9]

2.2产业发展策略

大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因此寻找新的发展策略显得至关重要。张永勋探索了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活化当地经济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一是采用传统农业系统的生态循环理念,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对原有的传统复合农业进行改进。二是以农业为基础,重点围绕农产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三是利用遗产地特色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游览业。四是通过上述产业带动物流业、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和通信业的发展。以此四种思路来促进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以此带动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10]

2.3宣传策略

活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相当重要的一点便是对其进行合理的宣传。刘显洋在其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应当从简化遗产概念、节庆活动辅助宣传、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平台、构筑“挖掘-宣传-欣赏-分享-传播”的传播生态、利用“农业文化遗产 ”思维五个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以此开发具有实用性、观赏性、文化性的文化产品, 实现规模化、有序化、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同时在新时代下借助新媒体网络进行积极宣传也是一条捷径[11]

应用前景

研究中探索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打造新式体验生活模式来活化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可能为其他类型遗产的开发工作提供新思路。探索属于稻田类遗产的多方合作保护机制也为其他类型遗产的动态保护策略提供新的路径。同时,随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速度的提升,农业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更有利于促进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的融合。农业文化遗产新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发展的策略也可提升其在国际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牛苗苗.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措施与建议[J].才智,2019(09)198.

[2]韩凝玉,张哲,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模式研究[J].农业考古,2020(01)243-249.

[3]张永勋,焦雯珺,刘某承,闵庆文.日本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03)139-142 232.

[4]闵庆文. 非洲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N]. 农民日报,2013-09-06(004).

[5]闵庆文. 南美洲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N]. 农民日报,2013-08-30(004).

[6]邓淑红,李娜娜,刘龙龙.浅析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J/OL].辽宁农业科学,2019(06)49-51[2019-12-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111.S.20191225.0329.024.html.

[7]陈海生,金连根.云和梯田湿地公园景观与文化资源[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2)143-144.

[8]张灿强.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亟需加强保护[N]. 东方城乡报,2018-03-01(003).

[9]张灿强.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亟需加强保护[N]. 农民日报,2015-01-14(003).

[10]张灿强,龙文军.活态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助推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1)30-33.

[11]张永勋,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地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探索[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1)61-65.

[12]刘显洋,闵庆文.互联网时代农业文化遗产宣传工作的思考[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1)65-71.1

[13]杨波,刘艳华,何露.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助力扶贫的框架与对策[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1)24-29.

[14]闵庆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评选标准解读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10,32(06)1022-1025.

[15]常钦.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9(03)6.

[16]陈海生,金连根.浙江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建设途经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2)145 155.

[17]陈海生,金连根.浙江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2)31 63.

[18]云旅.云和梯田中国最美梯田[J].新农村,2014(03)46.

[19].云和梯田省级湿地公园[J].浙江林业,2014(S1)88-89.

[20]贾文超.浙西南梯田的保护性开发和经济价值研究——以云和梯田为例[J].才智,2013(17)6.

[21]何思源,丁陆彬,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1)34-38

[22]杨碧波,李华,何临.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J].农业展望,2017,13(08)34-37.

[23]陈海生,金连根.浙江云和梯田湿地公园建设途经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2)145 155.

[24]闵庆文. 印度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N]. 农民日报,2013-08-23(004).

[25]杨碧波,李华,何临.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J].农业展望,2017,13(08)34-37.

[26].“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02)79.

[27].什么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J].魅力城乡,2012.21(12)

[28]闵庆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及其执行情况[N]. 农民日报,2013-01-25(004).

[29]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农业部

[30]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3)25-33.

[31]闵庆文.新的遗产类型,新的保护范式——兼谈编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影像志》的意义[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4(11)6-13.

[33]李亚.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评《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19,38(10)20-21.

[34]熊芮.农业文化遗产法制研究进展与评述——现代化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哲思[J].法制与社会,2019(16)220-221

[35]雷丹丹. 农业文化遗产地游客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9.

[36]刘馨秋,王思明.农业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及发展思路探索——基于江苏28个传统村落的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2)129-136.

[37]Tokuoka Yoshini,YamasakiFukuhiro,Kimura Kenichiro,Hashigoe Kiyokazu,Oka Mitsuni. Tracingchronological shifts in farml demarcation trees in southwestern Japanimplicationsspecies distribution patterns, folk nomenclature, multiple usage.[J]. Journal of ethnobiologyethnomedicine,2019,15(1).

[38]Wang Jingxin,Shan Qi,LiangXimei,Guan Fangling,Zhang Zhi,Huang Haomin,Fang Hansun. Levelshumanhealth risk assessments of heavy metals in fish tissue obtainedtheagricultural heritage rice-fish-farming system in China.[J]. Journal ofhazardous materials,2019.

[39]Yutang Chen. Discussion onDeveloping Rural Tourism by Using Chinas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Haian in Jiangsu as an Example[P]. Proceedings of the 4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ary Education,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ICCESSH 2019),2019.

[40]Ren Weizheng,Hu Liangliang,GuoLiang,Zhang Jian,Tang Lu,Zhang Entao,Zhang Jiaen,Luo Shiming,TangJianjun,Chen Xin. Preservation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a local common carpin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rice-fish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8.

[41]Mi Tian,Qing-wen Min,Wen-junJiao,Zheng Yuan,Anthony M. Fuller,Lun Yang,Yong-xun Zhang,Jie Zhou,BingCheng.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Tourism definition, acteristics development framewk[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6,13(3).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

云和梯田湿地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良好的经济社会基础以及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因此针对云和梯田的现状,因地制宜的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动态保护措施并在其基础上开发云和梯田的资源优势以促进当地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研究适合浙西南梯田生态资源的动态保护方法。

·研究云和梯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方法。

·研究旨在探索云和梯田多方参与机制下的开发模式以及动态保护方法。

·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体网络建设山水童话乡村带动当地各产业发展。

·探索以当地民俗作为网红景点以达到吸引客流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方法。

研究目标

·探索以云和梯田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发挥当地独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将其以微博、综艺等形式代入全国人民眼帘,塑造 “体验式”生活模式。结合当地资源条件评估以这种形式活化发展当地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可能性。

·制定一种符合当地情况的多方参与合作机制,保护遗产地居民利益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

·挖掘云和梯田的宣传优势以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

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对中国其他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开发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开发规律以及主要方法,得出普遍性规律。再针对云和梯田的特殊性进行特殊问题特殊分析,因地制宜的制定动态保护与发展策略。

·实地考察法:

为了解云和梯田目前的真实情况和势态发展流程,去实地进行直观的,局部进行详细的调查。明确实地考察的目的与对象,实地考察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将调研重点放在云和梯田的旅游资源现状、云和梯田除旅游业的发展情况、云和梯田传统农业生产系统的发展情况等。

·实证研究法:

探索适合云和梯田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路径,从动态性、活态性、可持续性、复合型、适应性、战略性、多功能性等角度探索符合其独特发展规律的发展策略。提出假设性策略的同时,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对其进行检验,对发展及动态保护策略的合理性进行证实与预测。

技术路线:

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云和梯田为例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地动态保护措施的研究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地活化发展策略的研究

针对浙江省云和梯田遗产地现状的分析

云和梯田资源以及产业发展优势

云和梯田在发展与保护上存在的劣势

与其他梯田遗产地进行比较分析

探索适合云和梯田的动态保护方法以及活化发展策略

总结研究结论

展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以及发展前景

案例分析法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本次研究将加强对浙西南梯田的旅游内容设计与研发工作和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将梯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中作为云和梯田开发的主要方向。

·推进云和梯田山水童话乡村建设,发挥梯田作为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以新媒体、网综等形式,利用“明星效应”使其为大众熟知。打造梯田独有的“体验式”生活模式。动态利用当地各种资源促进其各产业发展。

·尝试打造云和网红民宿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研究计划:

·深刻了解云和梯田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借鉴其他稻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经验,了解云和梯田的稻田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模式,并了解当地人民实切的诉求。

·总结其他稻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区的发展与保护模式,总结普遍性规律。并对云和梯田地区除农业的其他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整理,找出现存问题并研究相关策略。

·针对云和梯田的发展与动态保护策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多方参与

云和农业文化遗产是由当地先民创造、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的传统稻田农业生产系统,其所有者应当是依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而他们也是最了解当地情况的人,他们理应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最主要的保护者,同时也是遗产保护的最主要的受益者[30]。同时,也需要让全国各个相关行业的人民意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濒危性,一起加入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群策群力,从各个角度各个行业共同制定保护策略。

二、政策鼓励

云和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对于当今和未来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稻田传统农业生产系统中的许多重要动植物遗传资源及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服务功能发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诸多民俗、饮食、建筑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农耕文化传承、农村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意义;稻田养鱼、桑基鱼塘、农林复合、梯田耕作、间作套种等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对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因此,应当研究并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与文化补偿,即参照对于自然生态保护的思路和做法,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景观保护进行生态补偿;参照对于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保护的思路和做法,对农业技术与文化多样性保护进行文化补偿。以此制定相关政策进行保护鼓励是对当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产业发展

农业文化遗产除了具有直接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这为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奠定了资源基础。农业文化遗产地特有的农业物种与生物资源、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传统的文化习俗和优美的乡村景观,成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生态与文化旅游以及生物资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优势。应当在坚持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生态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生物资源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功能农业,实现农民从“农业生产者”向“多种经营者”的转变,农事活动、乡村景观、传统民俗、生态环境向生态与文化旅游资源的转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