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主展馆A开题报告

 2021-11-17 11: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项目背景

1.1.1博物馆:一种历久弥新的类型建筑

人类在开始学会自发地建造建筑时,就开始了对建筑的思考。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建筑进行各方面的研究,发掘建筑的本质及意义,不断完善建筑艺术的理论和创作方式。

而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博物馆作为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一类建筑,可谓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最热门的活动场所之一,它正日益蓬勃地存在于城市中,是现代人与建筑对话的代表性场所。博物馆是一种需要人们广泛参与的建筑,也是人们情感体验的场所。

博物馆,又称博物院,是安置文物典藏的建筑物或机构。博物馆收藏并维护具有科学、艺术或历史重要性的物件,并透过展示(常设展或特展),使公众得以观看这些物件。大多数的大型博物馆位于世界各地的重要城市,更具地方性质的博物馆位于较小城市、城镇甚至乡村。博物馆服务于不同的对象,从研究人员、专家到公众。目前越来越多地转向为公众提供服务。

1.1.2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长久以来忽视的文化成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从非物质文化的概念界定上来看,人的活动和参与是非物质文化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社会紧密相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多个方面,反映地方风土,传承民族精神。

到2011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2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事业的重中之重。博物馆作为物质文化保护的主要载体,近年来也在逐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而当前的非物质文化博物馆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博物馆保存形式与对非物质文化的理解还不成熟和完善,博物馆要注重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研究,也要注重对从事非遗文化博物馆保护与传播人才的吸收。

1.1.3非遗博物馆:新时代下的融合

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博物馆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博物馆的职能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收藏殿堂,而是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

这样的变化,也使得博物馆这一文化容器产生了进化,演变出具有不同针对性的门类。本次设计,在“博物馆”这一极具人文气息的设计对象前,又冠以定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设计任务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也更加有趣。

一直以来,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博物馆所关注的重点,是博物馆的基础。传统博物馆的根本职能是以物为核心的保管、研究、教育。然而事实上,非物文化与物质文化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不同点在于以物为主和以物、人及社会关系为主的文化观念转变。物质文化研究的出发点是物,从物延展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这些辅助知识的作用是用以帮助形成对物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非物质文化突出的是文化的非物性特征,但该文化也有相应的物质载体,如工具、手工艺品、文化场所等,同样从物背后反映出造物的技艺、社会礼仪、风俗等,但这些物是非遗文化的组织的一部分,在博物馆展陈形式上要与物质文化的展示有区别,让观展者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准确的认识。

类别

名称

数量

民间文学

畲族小说歌

童谣(闽南童谣)

陈三五娘传说

3

传统音乐

畲族民歌

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

十番音乐(闽西客家十番音乐)

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

十番音乐(黄石惠洋十音)

南音(泉州)

南音(厦门)

泉州北管

莆仙十音八乐

9

传统舞蹈

龙舞(大田板灯龙)

傩舞(邵武傩舞)

傩舞(浦南古傩)

泉州拍胸舞灯舞(莆田九鲤灯舞)

高山族拉手舞

龙岩采茶灯

7

传统戏剧

梨园戏

莆仙戏

潮剧

永安大腔戏

四平戏(屏南县)

四平戏(政和县)

泰宁梅林戏

闽西汉剧

闽剧

寿宁北路戏

高甲戏(泉州)

高甲戏(厦门)

高甲戏(柯派)

越剧(尹派)

歌仔戏(漳州)

歌仔戏(厦门)

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

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

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

打城戏

屏南平讲戏

平讲戏

22

曲艺

福州评话

福州伬艺

南平南词

锦歌

歌册(东山歌册)

答嘴鼓

讲古

7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中幡(建瓯挑幡)

宁德霍童线狮

五祖拳

地术拳

咏春拳

5

传统美术

漳州木版年画

剪纸(漳浦剪纸)

剪纸(泉州(李尧宝)刻纸)

剪纸(柘荣剪纸)

剪纸(浦城剪纸)

寿山石雕

惠安石雕

漳州木偶头雕刻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竹刻(莆田留青竹刻)

灯彩(泉州花灯)

竹编(安溪竹藤编)

木雕(莆田木雕)

软木画

永春纸织画

错金银

16

传统技艺

德化瓷烧制技艺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永定)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南靖)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华安)

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制作技艺)

家具制作技艺(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厦门漆线雕技艺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竹纸制作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

印泥制作技艺(漳州八宝印泥)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

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21

传统医药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

中医正骨疗法(林氏骨伤疗法)

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中医养生(永定万应茶)

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工艺)

5

民俗

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

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

中秋节(中秋博饼)

妈祖祭典

惠安女服饰

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

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

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

民间信俗(陈靖姑信俗)

民间信俗(闽台送王船)

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

民间信俗(三平祖师信俗)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霍童铁枝)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福鼎沙埕铁枝)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屏南双溪铁枝)

抬阁(海沧蜈蚣阁)祭祖习俗(石壁客家祭祖习俗)

蟳埔女习俗

畲族服饰

歌会(瑞云四月八)

婚俗(畲族婚俗)

马仙信俗

26

1.2设计意义

国际博物馆公约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面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博物馆长期以来形成了对物质文化一套全面的保护系统。因物质形态的稳定性和独立性特征,在展示方式上以静态陈列为主,辅以数字媒体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即表演、仪式、技艺等无形的活态文化,具活动性和社会性特征,博物馆展示要保持活态文化的主要特征,通过视、听与参与的立体化方式向观众准确传达信息。这无疑对博物馆空间、内容组织、展示形式与参与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本人也将“如何创造与以往不同展示空间”这一课题看作是设计的核心,以求找到符合互动性、聚集性、实时性、体验性等特性的展览空间和流线。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1设计内容

2.1.1实地考察

(1)区位

桂湖在区位划分上属于福建省福州市境内郊区,素有“福州后花园”的美誉。该地位于福州盆地北侧,位于省会福州与温泉旅游胜地贵安之间。该地被一条河流横断,有国道G1501穿越,驾车40分钟左右即可从福州市区到达,交通较为便利。

不仅如此,政府新建两条通道拟打通整个北区板块,将桂湖和市中心相连。其中一条是五四北片区“第二通道”(秀峰路—站东路),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全线通车。另外一条重要的通道便是一直备受瞩目的福州城区北向第二通道,“北二通道”项目已于2017年获得财政补贴800万,工程进度将大大提速。两大通道建成后,将开启一个北区板块和市中心板块20分钟快速便捷的生活圈。作为福州北扩的第一站,桂湖完美诠释了“出则繁华,入则安宁”的居住体验。

桂湖背靠九峰山、芙蓉山、寿山等群山峰峦,拥有日溪、桂湖溪,自然温泉等丰富水系资源,构成了秀丽的山水风光。

(2)基地

基地位于桂湖东北侧沿河地带山溪村,下国道高速后即可通过约500米的匝道到达。基地西北部为山地,丛林覆盖茂密,东南侧紧邻穿越桂湖的河流,与国道高速遥遥相望,景观优势极佳。

场地周边共有两条道路通往基地,分别始发于河流两侧。与基地西南角相接。基地红线呈不规则形状,沿河岸线形成景观面。因此预设将基地西北角定为泊车区域。

2.1.2任务书

主展馆总建筑面积暂定为17200平方米左右,其中,地面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设计约70个车位。地面展馆规划为非遗日常展示(包括非遗展品制作流程展示、非遗展品展示、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非遗文化等)。展馆内还配有小型多功能厅,可以进行非遗文化的多媒体展示及召开小型会议。

主展馆外部规划两个户外会场,可用于举办非遗年度特展(比如开展非遗文化节、设置闽剧月、传统美食节等)。另外,主展馆计划将室外展场作为中小学非遗实训基地使用。园区的定位是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示范基地、海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交易平台、城市文化旅游生态的产业园区。

地面部分

下设细分空间

面积

间数

研究与传承工作室

1000 m2

民间文学工作室

100

1

传统音乐工作室

100

1

传统舞蹈工作室

100

1

传统戏剧工作室

100

1

曲艺工作室

100

1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工作室

100

1

传统美术工作室

100

1

传统技艺工作室

100

1

传统医药工作室

100

1

民俗工作室

100

1

陈列区

4600m2

基本陈列区

1500

专题陈列室

1000

临时展厅/活动展厅

500

进厅

500

管理办公室

30

4

厕所及其他(走道、楼梯)

70

藏品库区

600m2

藏品库房

200

1

缓冲间

80

1

设备保管贮藏室

100

1

制作室

60

1

管理办公室

30

4

厕所及其他

130

技术区

1200m2

鉴定编目室

40

1

摄影室

60

1

熏蒸消毒室

60

1

实验室

60

1

修复工厂

60

1

文物复制室

60

1

标本制作室

60

1

大报告厅(300人×1.5)

450

1

小报告厅(100人×1.5)

150

1

研究阅览室

100

1

厕所及其他(走道、楼梯)

100

办公区

600m2

管理办公室

30

8

接待室

30

2

大会议室

100

1

小会议室

50

2

行政库房

100

1

厕所及其他(走道、楼梯)

190

观众服务区

2000m2

售票处

250

1

咨询处

100

1

小件寄存处

100

1

纪念品销售部

200

1

小卖部

100

1

餐饮部

250

1

大教室

100

2

小教室

50

6

休息室

200

1

贵宾室

100

1

厕所及其他(库房、走道、楼梯)

600

共10000m2

2.2设计目标及设计思路

2.2.1概念的理论来源

正因非遗文化的特殊性,本人在原始的博物馆功能设定中寻求突破、企图打破某种平衡。

一般人归纳出博物馆所赋主要功能为: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项。在通常意义上,博物馆在这四项功能上的配比都具有一定规律可循:典藏不对外开放,

但通风和温湿度条件较为严苛;研究通常与之相匹配,直供专业人士使用;展示占据了博物馆最大的功能分布,也是博物馆的核心;教育则处于与前者相匹配的位置,意图加深参观者对于某些展览的体验度。

本人基于这样的现实配比,在结合非遗文化的特殊性,提出一个设想:在体验度在展览空间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的情况下,是否存在将教育与展示以及其他功能提高到并重的地位上的可能性?或是将二者或三者相结合,使得教育的互动性与展览的观赏性产生相辅相成的影响?

2.2.2概念到空间的转化:

(1)三种交互关系

在前文给出的“让观众尽可能参与到非遗文化当中的各方面”的基调下,继续深挖这种关系可以如何通过空间表达。这也就涉及到了观众在空间功能中可能的参与形式。

观众与展示功能,也就是与展品的关系,是最普遍的“单向观看”的关系。被看的对象是展品,以特定的、静止的方式陈列,观众是流动的,空间被观众的流线填充。

观众与教育功能,在当代的博物馆中,常见的关系是在一定空间中交互的,即教育者——电子显示屏或是真人,在某种限定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信息的传输。与此同时,观众也有可能会相对的给出反馈,形成一种双向的对话。在这一情境下,教育者可以是活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而观众也同样可动可静,空间的活性有所增加,流线呈现一定的无序性,不再像普通展览那样宏观上呈现一定的方向性。

观众与研究/技术功能,是我的一个尝试——这个部分是否也是可被观众参与的?我们知道,博物馆有专门的针对藏品的修复的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可供展示和互动的人文艺术和传统手艺,背后还有专业团队对展品以及相关物件的维护工作在进行。那么这些工作是否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如同某种对于“工匠精神”的呼应——当工作人员在进行他们的修复工作时,观众可否以一种不影响他们的方式,完成一次“互动”?

(2)交互关系到空间的转化

基于这三种观众-功能的交互形式,我们可以尝试画出三种可能的剖面形式,表达观众在实际空间中的状态。

在展示空间中,观众在线性的空间或是空间暗示中行进,随时停留观赏展品。

在教育空间中,空间尺度被打开,展示的内容变得多样化,互动方式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而变化。

在研究空间中,空间在纵向产生错位,使得两者的互动距离被拉长,仅限于视觉,从而达成互不影响的目的。

在这样一个概念的引领下,很难不想到在建筑形体的层面上对这三种不同的策展方式进行呼应。因此,初步概念是,将建筑分成三个主体块,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功能。观众流线在体块之间穿梭,在行进中体验不同的交互关系。

(3)圆:与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的符号

在搜寻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建筑的关联时,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就是——客家土楼。福建土楼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就地取材,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防御的要求,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其圆形的外形极具特色。

事实上,圆这一符号本身就极具东方特色。在当代建筑中,也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建筑尝试。天津探索博物馆剖面(详图见附件)就是一个赋予我灵感的建筑。在匀质的建筑空间中,加入了不同尺度的筒状结构,为建筑增加了许多不同的空间关系。

而我的想法是,将这一“加法”做得更大,给压缩匀质空间,赋予加入的结构以更多的功能和剖面变化。

2.2.3 概念的产生及创新之处

设计的创新点在于,概念并非直接源自本土文脉,而是从该建筑类型在新时代下,功能的重新赋予入手,形成雏形。但在建筑形式的选择时,又从本土建筑的形体当中提取了圆的元素。在之后的设计中,还会通过建筑材料等要素,呼应当地历史文脉。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diana k. murphy, “between a white cube,black box, and warehouse: constructing spaces for contemporary art throughoutthe recent museum building boom” diferents magazine, revista museus núm. 3.2018, pp.6-23.

[2]kali tzortzi, “museum building designand exhibition layout: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proceedings, 6th international space syntax symposium, istanbul, 200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