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电改形势下配电网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文献综述

 2022-09-20 11:09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2015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 号)的下发,标志着新电改拉开序幕,我国电力行业的方方面面都将迎来崭新的发展[10]。2015 年 8 月,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 2015—2020 年) 》,以贯彻《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落实“稳增长、防风险”有关部署。该计划紧紧抓住当前我国配电网实际情况,从七大方面对配电网建设改造任务提出目标[11]。

《9号文》的出台,改变了电网企业以往输配售一体化经营的局面,将盈利模式由售电获取电价差,逐渐转变为收取输配电费用,即过网费。新电改突出的亮点便是“改革电价机制”“放开售电环节”。新电改从我国国情出发,迎合国际发展趋势,放开发电售电环节,公平竞争,输电、配电缓解采取自然垄断经营,将自然成本降至最低,优化配置电力资源[13]。新电改明确指出了“三放开、三加强、一独立”的改革重点及基本路径[6],在秉持改革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体制框架。此次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与配电网规划相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序推进电价改革,理顺电价形成机制”。二是“推动电力多方直接交易,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三是“开放电网公平接入,建立分布式电源发展新机制”。四是“稳步推进售电侧改革,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电业务”。尤其单独核定输配电价增加了配电网建设过程中对成本效益的考虑。新政策文件明确提出“独立输配电价”政策,使电网企业不再以购销差价形成输配电收入的形式盈利,而是以有效资产为基础,实行“成本 收益”的管制方式,加强对电网企业成本的约束。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未来电网公司的经营效益将受到一定影响。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要求电网企业积极应对自身职能的转变,提高在新电改下配电网规划和发展的适应性。因此,要尽快通过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标准的建立[9],指导电网公司在新形势下对配电网建设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技术效益、服务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得到符合评价标准的项目集合和投资效益优劣排序,从而为符合新电改政策的最优配电网建设项目的筛选和后评估奠定基础。

文献[1]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通过配电网投资项目关联性分析确立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最后结合配电网项目的全流程管理设计了评价与管理协调统一的闭环提升体系。遵从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层次分析方法将所有指标分为 3 个层次: 第 1 层目标层,第 2 层准则层,第3层指标层。第 1 层目标层即配电网投资效益这一综合指标。第 2 层准则层分为技术合理性、 安全可靠性和供电经济性 3 个维度。该文的优点在于采用投资关联性分析的方法对电网企业的配电网投资进行分析,并找出与其具有强关联性的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投资效益评价,克服了过多的评价指标致使评价工作任务繁重,同时使得重要指标的权重减小而造成评价失真,引起判断上的错觉和混乱的问题。 另外,建立的复杂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观性较强, 最终使得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一定能够系统、 客观和全面地反映评价目标。文献[2] 针对 10 kV 及以下配网配网点多面广的特点,突破传统项目后评价的局限,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定量指标达 79%的配网投资后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配网投资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该指标体系以国资发[2005] 92 号和南方电网计[2006] 48 号文件为指导依据,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以配电网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为总目标,以阶段目标层和具体指标层为中间层指标体系,把评价对象按阶段目标、具体指标、评价指标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文献[4]考虑投入产出关联关系,构建不同类别的配网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其次,通过配网项目关联性分析,基于运用 AHP 法和熵权法的综合赋权法建立了配网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模型。文献[5] 在深入剖析配电网投资条件后,引入层次分析法和现代投资理论, 建立配电网项目的投资条件层次分析架构,并给出架构中权重的计算方法,结合条件评分概念和项目关联度评分方法进行配电网项目的优先度排序, 最终得到优化的配电网投资方案。文献[9] 基于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普遍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建立了配电网投资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投资收益的评价流程。然后,引入灰色聚类算法和三角函数,在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和赋权后,应用灰色聚类三角函数进行配电网投资收益综合评价。文献[16]指出配电网资产的投入与产出具有层次性、整体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有效性等特征。该文采用公共服务价值模型理论,并通过“四象限”评价机制构建配电网投入产出综合效能评价矩阵,完成对配电网投入产出效能综合评价。配电网投入产出评价模型改变过去单纯从经济效益角度评价投资收益,在肯定经济效益的同时综合考虑配电网投资产生的电网安全、优质服务带来的社会贡献。文献[18] 从运行效果与投资效率两方面构建配电网投资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为针对配电网投资建设所产生的运行效果进行目标属性分析,通过描述某时刻断面配电网运行效果的指标改善程度,体现配电网投资效果;针对投资为某一时间段内的阶段性决策,选择可反映阶段性投资效率的指标。再将两方面结合构成体系。

指标的选取文献[1] 选取的指标均为电力行业中模型或计算方法成熟且广为接受的指标。 基于此参考来自于 3 个方面的评价指标: 配电网规划相关指标、 国家电网运营监测(控)业务指标手册相关指标和其他电网公司配电网评价指标。但是由于没有区分权重,评价体系主观性较强。文献[2] 采用了德尔菲法,又称专家打分法。通过对工程管理部门、运行及生产技术管理部门、市场及需求侧管理、财务管理、监理机构和各区(市)局的调研,结合配网规划目标及“创先”要求,归纳整理了一系列专业性指标,经相关部门一线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多次讨论研究后确定了指标初稿。初稿完成后通过中电联技经中心请本行业的国内知名专家约 10 人左右,再次给出咨询意见,确定了评价指标层和具体评价指标。通过德尔菲法得出涵盖配网投资建设的评价指标共 73 个,其中定量评价指标 57 个,占全部评价指标的 79%,使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文献[4] 考虑投入类、 产出类指标的类型,并对两者进行关联分析,总结投入产出的关键评价指标。选取单位投资供电可靠性提升、电压质量提升、配电自动化水平提升、电网调度水平提升、电网运检水平提升五个评价属性构建指标体系。文献[16] 产出方面,从配电网安全、服务效能、经济效益3个维度评价,选取适量的评价指标形成指标簇;投入方面,以单位负荷配网成本为指数,归集配网存量资本投入、增量资本投入和运营成本费用。

当前指标赋权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9],即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相结合赋权法。主观赋权法是基于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各指标的主观重视程度而进行赋权的一种方法,主要有Delphi法、相邻比较法、最小平方法和特征向量法等;后者是基于指标矩阵信息,如主成分分析法、熵法和多目标最优化方法、线性规划法、误差分析法等。文献[2] 运用乘积方根法(几何平均值法)和层次分析法(AHP法)来确定权重值。文献[3]通过德尔菲法,综合给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以匿名的方式征求专家意见,通过多次的信息沟通与循环反馈使所有参与专家的决策意见趋于一致时,得到配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评价指标权重。文献[4] 综合层次分析法(AHP 法)和熵权法分别计算指标权重。文献[16]应用序关系分析法求取权重,分析过程为属性选取,确定属性序关系,比较判断评价指标,最后计算权重。文献[18] 采用主观赋权方法中的改进灰色关联度法作为求取权重的方法。实际上是将各位专家的经验判断权重与某一专家的经验判断的最大值进行量化比较,根据彼此差异性的大小分析确定专家群体经验判断数值的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说明专家经验判断趋于一致,该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就越大,权重也就越大,据此对各个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确定其相应权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