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员工下班后的活动安排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文献综述

 2022-09-27 02:09

  1.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新生代员工

1.1新生代员工定义

“新生代”通常指1980年后出生,经历改革开放、独生子女政策、义务教育普及的群体。这一群体由于所处时代背景、社会转型带来的差异,尤其是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对于新生代员工独特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影响。

1.2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

新生代员工在政治、科技、教育、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与老一辈员工的价值观存在很大的差异。有学者认为,新生代员工喜欢团队作战但是又以自我为中心,热衷寻找新挑战却又缺乏耐心(侯垣方,2014),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是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忠诚度越来越低,离职意愿越来越高(Julie Cogin,2012;Parry Urwin P,2011)。新生代员工对休闲、外在和内在等价值观要求均高于老一辈员工,同时,由于工作价值观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员工与老一代员工的工作态度及工作行为也存在差别。

2、下班后活动范围界定

2.1下班后活动的概念

非工作时间是区别于工作时间的概念,按照是否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来划分,用于从事有酬社会劳动的时间称为工作时间,用于从事其他活动的时间称为非工作时间。

马克思从研究劳动的角度首先提出了“自由时间”的概念,对于非工作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将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第二种则是针对非工作时间做了细分,将非工作时间分成生理需要时间、社会义务时间、可支配时间,自由时间即是非工作时间中的可支配时间。第三种则是一种理想化的解释,认为自由时间是存在于自由社会,而自由社会的劳动也是自由的,故自由时间包括劳动时间。

与自由时间类似的词还有“休闲时间”,针对休闲时间与自由时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同的解释,而当前中、西方社会都普遍接受的理解为,自由时间为非工作时间中的可支配时间,与休闲时间基本等同。

针对非工作时间进一步细分,分为上下班路途时间、个人生活必须时间(睡眠时间、用餐时间、医疗及卫生保健时间等)、家务劳动时间(洗衣做饭时间、照看老人子女时间、承担社会义务时间等)和可支配时间四部分(唐晓嗣,2009),本研究的将采纳这一定义,即“下班后”的定义为非工作时间中,除上下班路途时间、个人生活必须时间与家务劳动时间之外的可支配时间(或称自由时间、休闲时间)。下班后活动即为非工作时间中可支配时间段里的活动。

2.2下班后活动的类型

对于下班后活动的类型分类虽然繁杂多样,但都大同小异。龙静(2007)认为,自由时间由教育、社交、娱乐等几大主要方式支配。Sonnentag和Grant(2012)将休闲活动定义为追求娱乐的活动,包括社交、体育、文化活动等。Csikszentmihalyi和LeFevre(1989)认为休闲活动是自愿的,其本质是激励,是以放松享受为目的的活动。郭群娜和盛红(2012)依据主观分类法,将休闲活动分为文艺性、社交性、运动性、消遣性、亲子性五类活动。在本研究中,将根据当前研究普遍采用的分类,并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及主观进行调整,将下班后活动类型分为以下几类:受教育活动(学习新技能、新知识,如学习软件、语言、乐器等)、社交活动(社团活动、拜访朋友、聚会、聊天、宗教活动等)、娱乐活动。其中娱乐活动包括消遣型休闲活动(视频、音乐、电脑游戏等),运动型休闲活动(球类、跑步、健身等)以及文化活动(写作、书法、绘画、舞蹈等)。

3、恢复体验

3.1恢复体验的概念

“恢复”最早来源于生物学,Linden等人(1997)认为“恢复”可以被定义为应激反应后的休息过程。Meijman 和Mulder(1998)将“恢复”定义为个体被激活的机能系统恢复到应激前的过程。

近些年,员工幸福感等概念深受管理学领域重视,“恢复”这一概念也从生物学的领域走向管理学家的视野。Sonnentag(2005)将“恢复体验”定义为个体在工作应激后补充与恢复资源的心理过程。而在2007年,Sonnentag和Fritz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指出恢复体验是一种在心理上提升恢复的机制,并提出了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可的结构维度:心理解脱(Psychological Detachment)、放松(Relaxation Experiences)、掌握体验(Mastery Experiences)和控制体验(Control Experiences)四个维度。

心理解脱是指员工除了生理上脱离工作之外,如远离工作场所,不接受工作电话和邮件;从心理上也脱离工作,如不再思考与工作相关的问题,这一概念同时强调生理及心理的脱离。

放松体验通常和休闲活动相关,是指员工通过放松行为来降低应激反应,提高积极情绪的心理体验。这些放松行为往往只需要付出较少努力即可完成,不需要复杂的思考和大量的体力消耗,如散步、冥想、瑜伽等活动。

掌握体验是指员工在除工作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获得的挑战性经验和学习技能,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绘画、乐器、厨艺等。

控制体验指员工对非工作时间里的相关抉择的自主程度。如选择何种活动、时间、地点等。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一定控制欲望,当个体能够控制自己的非工作时间时,能够提升员工的幸福感,释放积极情绪。

3.2恢复体验的理论基础

努力——恢复模型(Meijman 和Mulder,1998)。该模型指个体在工作中持续一段时间的努力付出后,会导致一系列的负荷反应,如疲倦、烦躁,甚至头晕目眩、呕吐,而当个体远离工作,经过放松之后,负荷反应将会逐渐减少到消失,身体也将恢复到原先的水平。

资源保存理论(Hobfoll,2001)。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努力获取并保存他们认为有价值资源的倾向。当员工为了完成工作付出了时间、经历、资产等的资源消耗;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认可等的资源浪费;或是资源枯竭,现有资源无法支持工作完成时,会产生工作倦怠。此时个体需要获取新的资源来弥补以上的情况。这些资源包括外在资源如金钱、社会地位,也包括内在资源如积极的情绪、乐观的心态等。

努力——恢复模型强调通过减少或停止因工作产生的资源消耗而进行恢复,如心理解脱、放松体验;资源保存理论则强调通过获取新资源进行恢复,如掌握体验、控制体验,二者相辅相成。

3.3恢复体验的测量

Sonnetag和Fritz(2007)开发的恢复体验问卷包含4个维度,共16个题项,先后经过不同学者(Sanz.Vergel et aL,2010;Shimazu et a1.,2012等)的测试,均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恢复体验问卷。

4、工作投入

4.1工作投入概念

Kahn(1990)将工作投入定义为“组织成员在担任工作角色的过程中参与和表达在生理、认知和情绪方面的精力”。若员工认同自身的工作角色,就会为他们的工作投入大量精力,即工作投入是工作角色和员工自我的统一体。在此基础上,Kahn将工作投入分成生理(physica1)、 认知(cognitive)和情感(emotiona1)三个维度,三个维度相互独立。

Maslach和Leiter(2001)的研究表示,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为对立面,,由精力(energy)、卷入(involvement)和效能(efficacy)三个维度构成。工作投入指个体以充沛的精力,积极、高效地参与工作,与工作倦怠完全负相关。

Schaufeli 及其同事(2002)以工作投入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为研究视角,将工作投入建立在幸福感的快乐(pleasure)和激发(activation)上,据此定义工作投入为“个体保持与工作相关的积极、充沛、持久的认知状态”,他们认为工作倦怠与工作投入并非完全负相关,并增加了活力(vigor)、奉献(dedication)和专注(absorption)三个维度。Schaufeli等人的对于工作投入的研究理论是最为广泛认可的界定之一。

本研究也将采用Schaufeli等人对于工作投入的定义。

4.2工作投入的测量

工作投入的测量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为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的方法最为典型是UWES量表。Schaufeli等(2002)开发了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UWES),包含三个维度,共17个题项,分为学生版和员工版。UWES量表已在多个国家得到广泛验证。这一量表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工作投入测量工具。为了使量表更加简化,Schaufeli等(2006)将17个题项简化为9个题项。

间接测量的方法主要有OLBI量表(Demerouti,2001)与MBI量表(Maslach,2001)。这两个量表均开发用于测量工作倦怠的,有学者通过测量工作倦怠并进行反向计分间接测量工作投入。

  1. 方案(设计方案、或研究方案、研制方案)论证:

研究方案为将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假设与研究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运用数据统计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探讨新生代员工下班后的活动安排与工作投入的关系。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与专著,了解相关变量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与拓展,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同时确定研究需要的量表。

2、问卷调查法。根据国内外运用较成熟的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并向被调查者发放与回收,以获取新生代员工下班后活动安排与工作投入方面的一手数据。本研究对于工作投入的测量将采用Schaufeli等于2006年提出的简化版9题项UWES量表。对于恢复体验的测量将采用Sonnetag和Fritz于2007年开发的恢复体验问卷。

3、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是否得到数据支持。

  1. 进度安排:

2.18~3.3

上报选题,完成双选,下达任务书

3.4~4.15

收集资料及完成开题报告和详细大纲

4.16~5.13

完成论文初稿

5.14~5.27

修改论文、定稿

5.28~6.10

准备论文答辩、上传各种答辩资料

参考文献:

[1]覃芳.90后新生代员工工作价值观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8.

[2]刘静,谭艳华,佘彩云.变革型领导风格与新生代员工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心理契约的中介作用[J].铜陵学院学报,2018,17(4):45-50,54.

[3]韦慧民,赵鹤.从工作中心理解脱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工作-非工作边界融合视角[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4):64-70.

[4]潘清泉,韦慧民.非工作时间的工作相关电子通讯与员工情绪耗竭和离职意向的关系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10):35-49. DOI:10.14134/j.cnki.cn33-1336/f.2017.10.004.

[5]叶萌.非工作时间工作性通讯工具使用策略的结构、效果及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8.

[6]张璇.工作价值观、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基于新生代员工的实证分析[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8.

[7]曾晓斐.工作投入的概念、测量与模型[J].经济研究导刊,2017,(14):181-182. DOI:10.3969/j.issn.1673-291X.2017.14.078.

[8]李永占.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情绪智力与工作投入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16(1):103-110. DOI:10.3969/j.issn.1672-0628.2018.01.014.

[9]冯明生.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组织公平感知对工作投入的影响研究: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D].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18.

[10]刘洪,韦慧民.员工工作-非工作角色关系研究评述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3,(2):35-42.

[11]吴佳慧.职场精神力对员工非工作时间恢复体验的影响——组织分割供给的跨层次调节作用[D].重庆:重庆大学,2016.

[12]郑馨怡,刘宗华.中外新生代员工性格及工作价值观差异的比较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5(4):45-50.

[13]马红宇,谢菊兰,唐汉瑛.组织分割供给与工作情绪衰竭的关系:工作心理脱离和工作→非工作冲突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4):527-532.

[14]郭云贵,张珂,唐春清, 等.组织社会化策略对新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8,35(5):139-142. DOI:10.13450/j.cnki.jzknu.2018.05.036.

[15]何志玉.城市女性休闲活动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6):90-92,107. DOI:10.3969/j.issn.1673-6133.2014.06.023.

[16]王振源,段永嘉,孙珊珊.非工作时间在家办公对工作家庭冲突及工作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预测,2015,34(3):28-33. DOI:10.11847/fj.34.3.28.

[17]郭群娜,盛红.高星级酒店女性员工休闲活动与幸福感管理——以平顶山市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9):99-103. DOI:10.3969/j.issn.1009-4970.2012.09.024.

[18]隋晓磊.女性中高层管理者工作投入对工作-家庭促进的影响研究——以恢复体验为调节[D].山东:山东大学,2016.

[19]唐晓嗣.我国劳动者非工作时间现状的分析[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23):139-140. DOI:10.3969/j.issn.1009-5292.2009.23.062.

[20]佘白连.休闲恢复体验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以酒店业为例[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7.

[21]卢洁丽,黄蕾,殷少亚, 等.中小学教师恢复体验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J].亚太教育,2016,(9):209-210.

[22]章鹏程.中学生恢复体验:内容结构、问卷开发及其实现方式的对应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5):4-11. DOI:10.3969/j.issn.1671-2684.2017.05.002.

[23] Fritz, C. and Sonnentag, S. (2005) lsquo;Recovery, Health, and Job Performance: Effects of Weekend Experiencesrsquo;,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0(3), pp. 187–199. doi: 10.1037/1076-8998.10.3.187.

[24] Sonnentag, S. and Fritz, C. (2007) lsquo;The Recovery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for Assessing Recuperation and Unwinding From Workrsquo;,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p. 204. Available at: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amp;db=edsblamp;AN=RN212367484amp;lang=zh-cnamp;site=eds-live (Accessed: 29 March 2019).

[25] Linden, W. et al. (1997) lsquo;Physiological stress reactivity and recovery: conceptual siblings separated at birth?rsquo;,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p. 117. Available at: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amp;db=edsblamp;AN=RN022398349amp;lang=zh-cnamp;site=eds-live (Accessed: 29 March 2019).

[26] Dumas, T. L. and Perry-Smith, J. E. (2018) lsquo;The Paradox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Plans after Work: Why Single Childless Employees May Be the Least Absorbed at Workrsquo;,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p. 1231. Available at: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amp;db=edsblamp;AN=RN616933199amp;lang=zh-cnamp;site=eds-live (Accessed: 29 March 2019).

[27] Sabine, S. (2003) lsquo;Recovery, Work Engagement, and Proactive Behavior: A New Look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Nonwork and Workrsquo;,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 p. 518. Available at: http://search.ebscohost.com/login.aspx?direct=trueamp;db=edsoviamp;AN=edsovi.00004565.200306000.00012amp;lang=zh-cnamp;site=eds-live (Accessed: 29 March 2019).

资料编号:[19430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