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工人技能培养研究文献综述

 2022-10-25 11:10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装配式建筑,亦称工业化建筑、模块化建筑,其内涵比较广泛。一方面,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施工方式的创新,将现场施工的部分工作内容移至工厂,采用规模化生产的方式生产构件产品,并通过现场组装形成的建筑[1] 。另一方面,装配式建造方式代表建筑业全产业链整合和发展的程度[2] 。通过与传统建筑的对比研究,普遍认为装配式建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减少劳动力,减少能源消耗[3] 。

从建筑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住宅的产业化是必然趋势,而这种产业化的发展也离不开装配式建筑[4]。当前,装配式建筑拥有一个非常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颁布多项政策以确保装配式建筑迅速发展;相对应的人才缺口也逐渐扩大,这就对建筑业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产业化工人才能更好地适应装配式建筑发展。而如何培养出符合装配式建筑生产要求的产业化工人成为了一个显著的问题。

人才的缺乏是阻碍我国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之一,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和职业院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的进步、行业的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普通高校培养装配式人才是响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势在必行。[5]这里的人才不仅仅是指施工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设计师、BIM技术应用人才等,因为人才供小于求,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6]。

赵丽、丁志宇等认为,职业院校想要培养出产业化人才,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很重要,例如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教育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执教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其次,聘请装配式建筑领域相关人才来高职院校进行讲座、兼职授课,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带来最新的行业资讯和技术,同时也可通过“传帮代”加强学院自身教师队伍的水平[7]。

许多学者对如何培养产业化人才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模式。陈羽玲,韩祖丽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工学结合的模式,企业和院校充分合作及企业内部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8],转变传统的被动择业培养模式,推动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提供源源不断的产业化人才。程军生则提出了教学工厂模式、订单模式、学工交替模式、技术服务模式及“科技服务”模式[9],强调高职院校应当明确自身定位,增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包括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实践,企业和教师共同进行研究,多方面深度合作培养人才。

对于高校管理型人才的培养,韩晶晶、黄朝威等归纳出了当下高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的一些局限性,如高等院校的建筑类专业普遍没有跟上产业变革的形势,课程仍然比较传统,对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尚未有清晰的认识,关于装配式建筑尚无完整的教学体系等[10]。

针对当下目前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建筑工人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满足新常态下对建筑产业工人的要求,闫西康指出建筑业工人产业化面临的问题[11],首先是建筑劳务队伍流动性高,包括跨项目流动和跨工种流动,跨工种流动会给工人培训和社保缴纳带来困扰,也增加了劳务队伍的管理难度,而跨工种流动则会给工程进度和工程施工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其次是产业工人的后续储备匮乏,综合考虑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等因素后,建筑业很难吸引年轻人,这使得建筑业务工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其他还有劳务人员社会保障欠缺,劳务队伍受教育程度偏低等,都影响到装配式建筑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国内有些公司则钻研出了培养产业化工人的实践方案,譬如北京一路筑服科技有限公司倾力打造智慧工地,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人的职业素养,培养劳动技能,从前端开始便是劳务实名制,对现场劳务人员加以引导,对劳务工人进行实名制注册,对其班组进行考核,对其个人征信进行点评,这样能够促进劳务人员从意识、方法、行为的精细化管理,能够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清晰的认识。最终引导其明确自身定位,努力成为产业化工人[12]。

也有研究者如傅玲,放眼国际,探讨在SI体系下的建筑工人培训机制[13]。她认为产业化模式下建筑工人培训需要包括学习技能、安全作业、文明施工等;要扩大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数量;建立建筑工人技术等级制度,培训应具有可持续性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