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负担、基本公共服务与人口集聚文献综述

 2023-02-06 02:02

开题报告内容:

一、拟人往高处走,自古以来人口迁移的脚步从未停歇。Tiebout( 1956)基于用脚投票理论,指出理性 人的人口迁移决策服从效用原则。一些学者从贸易便利、产业多样性( diversity)等经济层面来研究(Krugman,1991)。大城市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发展前景,不断吸引人口流入 (王智勇,2018)。另一些学者从气候适宜性( Cheshire et al, 2006)、 公共服务( Partridge ,2010)、生活便利性(urbanamenities)等非经济角度探讨人口集聚的成因。其中,住房供给弹性、税收等-些不利因素逐渐引起学术界关注(Glaeser,2008)。不可否认,大城市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等优质的公共服务等,不断吸引着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新市民群体举家迁移(陈忠斌等,2018)。但是,逐渐攀升的房价不断加重着人口迁移负担。最终,高房价下逃离北上广成为许多人当下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房价与人口流动存在着天然联系(王先柱等,2017)。1998年中国开启住房市场化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刘洪玉,2018)。贾洪文等(2012)发现房价与人口迁入存在正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邬思怡等(2017)发现房价上涨速度与城市扩张存在非线性关系,房 价低速增长促进城市扩张,反之则有挤出效应。邹瑾等( 2018)分级回归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迁移对房价的影响随着城市级别.上升而递减,人口结构与住房市场间存在结构性影响特征。徐腾等(2018)发现虽然一些城市的房价较高,但仍有大量人口迁入,从而人口迁移与房价上涨形成循环累积关系。公共服务是影响人口集聚的非经济因素(童玉芬等,2015)。一方面,城市生活便利性、公共品供给和集聚经济等推动了城市增长,而另一方面交通拥挤、住房负担等则对人口集聚产生挤出效应(于静静等,2017)。尤其,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百姓一直来格外重视教育。因此,优质教育资源是现阶段人口迁移的 重要因素,由此引起的人口迁移十分普遍,也即现代版的孟母三迁'(夏怡然等,2015)。王伟同等( 2016) 指出大城市比小城市具备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具人口集聚优势。因此,仲晏晏( 2018)认为中小城市应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造更好的人口集聚环境。综上,诸多研究已开始关注公共服务和住房负担对人口集聚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现有研究多数从线性角度进行讨论,而对异质性、非线性问题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尤其缺乏对地区差异性、非均衡性等方面的讨论,进而难以得出更符合中国现实的结论及其政策启示。这成为我们采用门槛效应以及分样本研究的目的所在。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中国改革初期的城市化率仅为17.9%,而截止2018年底,中国城市化率已上升为59.58%。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人口迁移的趋势也悄然变化。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10年人口吸纳力最强的前五位城市依序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东莞,共吸收24.74%的流动人口(夏怡然等,2015)。然而,2017年国家统计公报数据却显示,深圳、广州、长沙、杭州、郑州等城市已取代北京、上海,成为新的人口加速流入区域。为何人口集聚的流向发生, .了改变?其原因, 虽然与个别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控制的行政因素有关,但是,与大城市房价高企、人口迁移成本增加、城市承载力饱和等因素也密切关联。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人口集聚的方向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未来中国的城市化特征。因此,关注并研究当下中国城市人口集聚问题,刨析其背后的原因,无疑将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现阶段城市化演化规律的认识,并提升政策引导的前瞻性。基于此,本文采用面板门槛模型,利 用2007- 2016 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城市数据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住房负担和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其中,住房负担与人口集聚正相关,但一二线城市的边际效用递减而三四线城市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特征;公共服务也与人口集聚正相关,但一.二线城市边际效应递减而三四线城市则边际效应递增,从而为实施差异化的人口集聚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三、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迅速增加,2018年底,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而在城镇化繁荣发展的现状下,我国很多城市正在经历收缩。收缩城市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以城市人口规模减少作为城市收缩的主要标志[1],其同时对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了挑战[2]。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这是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缩型中小城市的概念,也显示出未来收缩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如何实现收缩城市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值得研究与思考。

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SCIRN)将收缩城市定义为人口规模在一万以上的城市区域,连续两年以上大部分地区出现人口流失,同时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3]。该定义为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同的表述[4]。近年来,我国城市收缩的现象逐步受到关注。龙瀛等基于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综合测算,指出我国存在着180个收缩城市,并根据收缩原因将我国收缩城市划分为四类:资源型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局部收缩、传统工业城市工业衰落导致的局部收缩、欠发达地区人口迁移引发的局部收缩、行政区划调整导致的局部收缩[5-6]。目前,针对我国收缩城市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我国收缩城市进行判定,对收缩的主要动因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并在社会治理视角、城市规划视角等方面提出应对城市收缩的对策建议[6-8]。

本研究以由传统产业衰退导致局部收缩的城市为对象进行分析。已有研究表明,城市收缩会带来人口减少、经济下降、住房空置等主要社会问题[9-11]。随着产业衰退,传统产业关停或外迁,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和集聚作用降低[12],导致大规模人口流出,造成城市收缩,同时对城市发展与住宅市场造成冲击,使住房需求和住房类型受到影响[13],出现大量住房空置现象[11]、[14]。同时,随着人口的流出,有效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生产率较低的制造业具有挤出作用[15-16]。近年来,加工贸易型城市的增长发生变化[6],国际需求的衰退和区域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以加工贸易型产业为主的城市面临衰退,本研究选取一些城市为分析对象,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与区域经济三部门模型,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东莞市企业发展、人口布局与住宅市场的相互关系,探究城市收缩下产业、人口、住宅市场的相互影响,进而为我国产业衰退型收缩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城市实现新的发展与增长。

四、研究方法与手段:

1.文献检索和阅读:根据论文写作提纲搜索文献和阅读。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尽可能 扩大搜集面。但是也要局限着眼点,保留一.定的拓展性一强调精,开放性, 抓住论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做到论点论据充分充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