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化码译码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07 15:48:52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极化码的产生

信道极化的思想起源于Erdal Arikan在2006年发表的文献[1],在该文献中,Arikan提出了信道容量C(W)之外的重要参量:,即离散无记忆信道的截断速率。在同一篇文献中,Arikan还证明了通过对相似的信道进行组合、分离来提高截断速率。以这样的思想为基础,就产生了极化码。

在Arikan于2009年发表的另一篇文献[2]中,他提出了一种编码方案,这种方案能够实现对称二进制无记忆信道的信道容量。这篇文献的意义有三:首先,首次提出了在理论上能够达到信道容量的编译码方案;其次,这种译码方案的线性复杂度较低,为,这使得该种码的长码编译码成为可能;最后,这篇文献给出了在码率、码长确定的情况下的误码块上限:,根据这个结论可以看出:在码长增长的过程中,误帧率可以任意小。

2.极化码研究现状

(1)极化码编码

Arikan在文献[2]中提出了在二进制擦除信道的编码方法,但未提到其它的信道的有效编码方法。其中给出的任意BMS信道的编码方案的复杂度随着码长增长以指数增长,在码长较长时不可能完成,对此,文献[3]、[4]给出了一种线性复杂度的针对任意BMS信道的编码方案,其中,文献[4]中的方法采用信道的强化和弱化操作来构造强化信道、弱化信道,这两种信道的各种参数均位于原始信道两侧,即完成了对原始信道的挑选。

文献[2]中的码字构造是基于矩阵产生的,并且提出,为达成使误码率衰减更快的目的,可以使用更大的基础矩阵,对此,文献[5]提出了一种基础矩阵,大小为16,衰减指数为1。这篇文献对极化码采用不同的基础矩阵的性能差异进行了研究,认为极化码可以使用埃尔米特码产生的基础矩阵。

文献[6]研究了码分解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设计二进制极化码基础矩阵。这片文献指出,在基础矩阵维度相同时,使用SC译码方案时极化码的极化速度高于非二进制基础矩阵。

(2)极化码译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