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23 15:05:2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一)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民法上的债权制度。 传统民法一直固守#8220;债权相对性#8221;理论,即债权不仅在主体上具有相对性,在客体和内容也具有相对性,认为债权债务关系完全是当事人之间意思自治的结果,与第三人无涉。这个理论在现实的冲击下,显得过分绝对和僵化。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产生,使得在坚持债权具有相对性的同时,也承认了债权的不可侵性,修正了对债权性质的认识,使债权理论更加完善,也使债权制度能够更加适应司法实践的新要求。

(二)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修正了侵权法只保护绝对权的局限性。长久以来,侵权法坚持保护绝对权、不保护相对权的理念,相对权一直由债法调整,与侵权法无涉。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修正了侵权法的这一局限,将作为相对权之典型的债权纳入了侵权法的调整范畴,加强了债法和侵权法之间的互动和协调,使得侵权法日益完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拟解决问题、写作提纲:

一、第三人侵害债权的现实需求。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介绍第三人侵害债权规则在我国现行法律当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对其基本概念的阐释来揭示这一规则的基本内涵。

二、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债权具有相对性以及债权缺乏社会典型公示性,决定了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一定的特殊性。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应当更加严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英美法系中的第三人侵权制度

(一)英国的第三人干涉合同关系制度

英国法院通过三个案例创造了归入侵权行为法调整的第三人干涉合同关系的法律制度,这可谓是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维形。此制度概念形成于1853年英国的一个判例lumley v gye案,该案是当时化会环境由身份性向契约性转变的折射,可谓是英国突破合同相对性的首发之举,为第三人干涉合同关系责任发挥在经济竞争性和秩序性之间的衡平作用打下基础。第三人干涉合同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是在1881年的bowen v.hall案中,该案将重点置于被告的主观恶性上,合同关系退位为行为和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性,彰显出第三人干涉合同制度是为了消弭不正当竞争产生的消极影响之作用。1893年的temperton v.russell案和前两案不同,赋予预期利益和现有利益同等的保护,大大扩大了第三人干涉合同责任的适用范围,至此时,历经主仆关系中第三人引诱之诉,平等雇佣关系主体保护和对合同关系的保护,相对完善的第三人干涉合同关系法律制度构建起来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研究计划

首先从我国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现实需要作为出发点,分析我国该规则的法律体现形式,再从根本出发,就第三人侵害债权的构成要件和理论基础的建设完善着手,参考对比其他法系的建设思路并归纳比较其特点,思考我国的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立法体系安排和发展趋势。

二、主要研究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卡尔.拉伦茨,王晓哗,邵建东,程建获徐国患谢怀拭译.德国民法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2]费安玲,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罗洁珍译.法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