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苯胺发光材料的设计及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2022-02-21 19:44:3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电子商务等不断蓬勃发展,人类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时代,而作为人机交互的载体,信息显示包括文字显示和图像显示的硬件设备——显示器就变得尤为重要。纵览信息显示装置的演变历程,从最初简单的指示灯、七段数码显示管,到阴极射线管(cathde ray tube,crt)显示器,再逐渐发展到如今主流的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lcd),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高品质图像的平板显示器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这种需求,以有机半导体为功能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因其具有高性能、低能耗、绿色环保、低成本及可实现大面积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而作为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进入人们视野并逐步迈入产业化进程。

20世纪60年代,有机电致发光的相关研究开始出现。1963年,美国newyork大学的pope等首次发现了有机材料单晶蒽的致电发光(el)现象,但是由于单晶的厚度达到20,驱动电压更是高达400v,因此当时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1982年,vincett等采用真空蒸发的方法成功制备了0.6的单晶蒽,并将驱动电压降到30v以下,不过由于采用的有机单晶原料难以获得,器件的量子效率仍然很低。直到1987年,kodrk公司的c.w.tang等采用空穴传输性能良好的三苯胺衍生物tpd和电子传输性能良好的8-羟基喹啉铝两种有机半导体材料,通过真空热蒸馏技术制备出了低电压、高亮度、高效率的双层有机指点发光器件,标志着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层次,相关的研究工作迅速开展起开。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friend等报道了低电压下导电聚合物的材料的致电发光现象,从而开创了高分子平板显示的新纪元。1992年,heeger等人首先发明了以塑料作为衬底的柔性显示器件,从而将oled平板显示技术的美丽完美地展现在世人面前。1997年,forrest等发现了磷光致发光现象,使有机发光材料内量子效率从荧光材料地25%提升到了100%,从而将oled技术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研究目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三苯胺及其衍生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空穴迁移率、较强的荧光性能和光稳定性,被广泛地作为空穴传输材料应用于oled显示领域。本课题旨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拟定新的实验方案和路线,通多实验合成一种新型的有机发光材料,即含三苯胺基结构的目标化合物。

(2)预期目标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现有的实验条件,设计并合成出一种可应用于oled显示的三苯胺基目标化合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实验主要通过三苯胺-4-硼酸与3,6-二溴芴酮/2,7-二溴芴酮反应来制备目标产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对三苯胺的合成

以三苯胺作为起始原料,用三氯甲烷溶解后分批加入nbs进行反应,将反应液过滤,滤液旋干后用乙醇重结晶,得到对三苯胺产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陶友田,杨楚罗. 高效有机电致磷光双极主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2] 于军胜,蒋泉,张磊. 显示器件技术[m]. 北京:固防工业出版社,2014.

[3] 高鸿锦,董有梅. 液晶与平板显示技术[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钧,梁景双. led与oled显示技术说明和应用分析[j]. 科技专论,2014,08:33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1)2022-3-5~2022-3-16,收集及查阅资料,掌握本课题国内外最新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2)(2)2022-3-19~2022-4-13,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路线和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3)2022-4-16~2022-6-8,完成合成实验、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