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人口承载力的分析开题报告

 2023-01-31 09: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十九大关于主要矛盾的变化中提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所以本文希望通过探索区域间协调发展统筹资源、人口布局,打破区域间的壁垒。

不仅可以促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对区域总体人口承载能力的多尺度研究。

资源、环境、经济三大系统及资源系统 下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以及能源资源分别建立相应的承载力模型,以直观可比的人口 容量为最终落脚点,对区域承载力进行全面探讨。

(2)对经济综合人口承载力的估算方法研究和实证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承载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物理量,但随着人类社会被一系列环境问题所困扰,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扩大了承载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人类生态学研究中,这一概念总是与环境退化、生态破坏、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等问题相联系,在概念发展中也相继出现了一些类似概念,其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是#8220;合理人口容量#8221;。

国内现状: 国内开展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主要有:李月辉等(2003)在科尔沁沙地东部农牧交错带开展了土地承载力研究;邵晓梅等(2005)模拟了鲁西北地区现状农业土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周金星等(2006)对长江流域低山丘陵区开展了土地承载力评价。

目前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方向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基础,预测不同尺度上的合理人口容量。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2022.08.01-2022.09.05 检索阅读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完成文献综述,交指导教师审阅; 2、2022.11.01-2022.12.01根据文献阅读和研究,准备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翻译外文文献; 3、2022.01.18-2022.02.18 收集研究所需要的各类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4、2022.03.25-2022.04.25集中精力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进行中期检查,填写中期检查表; 5、2022.05.02-2022.05.30 修改毕业论文,论文定稿,准备论文答辩; 6、2022.06.10左右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撰写方案: 一、引言,提出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对相关研究状况综合评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王开运.生态承载力复合模型系统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朱一中等.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21(2)[3]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4]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5]谢高地,周海林等.我国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分析[J].中国人口#8226;资源与环境,2004,14(4)[6]Campbell,B.,Sayer,J.A.,Frost,P.,Vermeulen,S.,Prez,M.R.,Prabhu,A.C.,2001.#8220;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natural resource systems#8221;[J].Ecology and Society 4(2)[7]Bellamy,J.A..,Walker,D.H.,McDonald,G.T.,Syme,G.J.,2001.#8220;A systems approach to the evalu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itiatives#8221;[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63,407-423 [8]Anderies,J.M.,Janssen,M.A.,Ostrom,E.,2004.#8220;A frame-work to analyze the robustness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from 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8221;[J].Ecology and Society 9(1)[9]Lu Changhe.Breaking the Spiral of Unsustainability:An exploratory land use study Ansai,the Loess PSlareau of China[M].Wageningen:Grafish Service Centrum Van Gils B.V.,2000 [10]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449~444 [11]孙卫东,阎军印.区域国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的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3~6 [12]孙莉,吕斌等.中国城市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3)[13]付强,李伟业.三江平原湿地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口承载量计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4)[14]赵建世,王忠静,杨华等.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承载能力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2003,43(2):248~261 [15]赵淑芹,王殿茹.我国主要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指数及评价[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2):24~26 [16]郭志伟,张慧芳,郭宁.城市经济承载力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