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文献综述

 2023-03-11 15:24:34

【摘 要】鹿茸的核苷类成分具有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本文对鹿茸的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综述,如比色法、薄层色谱法、HPLC法、电泳法等,并加以比较分析优劣,从而确定一种最适合测定鹿茸核苷类成分含量的方法。

【关键词】 鹿茸 核苷 含量测定 鹿茸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uck或马鹿C.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鹿茸是我国的传统名贵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具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等作用。

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嬴瘦,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1]。

鹿茸的核苷类成分具有抗衰老、抗肿瘤等作用.鹿茸中含有核苷类、多糖类、磷脂类、多胺类、氨基酸、脂肪酸、激素类多种成分,核苷类成分是具有广泛生理活性的一类水溶性成分,在核苷或脱氧核苷是有碱基与核糖或脱氧核糖通过核苷糖缩合而成。

中药核苷类成分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抗衰老方面有作用,而且有一定的促进生长的作用。

鹿茸中的核苷类成分主要是腺苷、尿苷、尿嘧啶、黄嘌呤、次黄嘌呤,对增殖活跃的细胞刺激作用明显,对增殖衰退的细胞刺激作用随之下降。

从马鹿茸和梅花鹿茸中分得的次黄嘌呤对单胺氧化酶呈抑制作用[2]。

因此,在对鹿茸进行研究过程中,在重视其他化学成分的同时亦应关注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