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13-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的医药行业研发支出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4 21:39:3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的医药行业经过 1978-2018 年四十年的改革与发展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增长速度方面,四十年来中国医药工业生产总值的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006 年至2015 年期间,国内医药工业总产值由5,219 亿元增长至28,713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86%。医药行业工业产值年均递增 16.8%,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药产业作为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代表着国家和地区的高端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成为我国着力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于医药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药物等新产品或新工艺有助于企业形成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医药企业创新投入明显不足,如何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的研究方面,国内外的学者也都相继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但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于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的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而企业能否保持持续、稳定成长是检验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本也是客观的标准。研发投入在促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企业日渐成为研发活动主体的今天,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医药行业的新产品研发投入与新技术的引用比较少、研究与开发的能力比较薄弱。在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复制与模仿国外的较多,而企业运用自身的创新能力研发的较少。在我国已上市的基因工程药品中,除 a1b 型干扰素(IFN-a1b)为国际首创外,其它均为仿制或跟踪产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两点:第一,我国医药行业企业长期缺乏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以至于很多企业缺乏创新精神;第二,我国医药行业的 Ramp;D 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的研发活动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而不能得以持续,我国医药行业 Ramp;D 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一般为 2-5%,而国外的医药行业这一比例达到12-15%。这种以仿制为主的发展模式存在着知识产权问题的潜在威胁。目前我国大多数生物制品没有知识产权,因而不能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竞争,而且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生物制药企业面临着双重的竞争压力,不仅要应对国内药企的竞争,还要面对来自国外药企的竞争,面对这样的竞争压力企业如果不能在生产源头上采用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掌握核心竞争力的话是很难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并提升自身的地位的。

关于薪酬激励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大多建立在薪酬契约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薪酬契约理论,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关联程度表现为薪酬业绩的敏感性。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越高,其经营企业的努力程度越高。大多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企业高管处于财富积累阶段,具有较高的薪酬业绩敏感性,能够制定出有利于公司的创新决策,因此薪酬激励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参考利用Heckman模型,从创新选择与创新数量两个阶段分别考察高管激励对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始于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与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H.Douglas),他们在研究美国制造业 1899-1922 年的生产函数时,把企业的技术资源引入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了企业的技术资源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从此以后,国外的相关学者将研究的视线纷纷转移到企业研发投入的研究上来,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在这一领域形成了大量的文献成果。国外主要的理论代表有:Mansfield(1962)对1916-1954 年的美国钢铁行业和1921-1957 年的石油行业的研究发现:成功的研发活动会使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得以提升,这一比率是没有进行研发活动或者研发活动失败企业的两倍。并且由于小型企业自身具有的一些优势,研发活动对其的影响要比大型企业的影响显著;Scherer(1965)在考虑企业的研发支出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时,研究的解释变量用技术发明(专利数衡量)表示,以企业的利润增长作为代表企业成长性的被解释变量,研究时考虑了四年的滞后期,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发明对企业的利润增长的正向影响很显著;Mowery(1985)对美国的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按照规模的大小对其分为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用总资产增长率衡量企业的成长性,发现企业的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大型与小型企业中都很明显;Lichtenbery(1992)采用了 Summer-Heston1数据对研发投入与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国家间科技生产力的差距可以通过国家从事研发活动人数与研发经费的投入解释;Zhen Deng,Baruch Lev amp; Francis Narin(1999)指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技术变革是企业提高生产力与实现成长的主要动力,企业的研发投入通过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进而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表现,其以高新技术企业作为自己的研究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专利数与企业的研发密度都和企业未来的成长机会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Chambers amp; Jennings(2002)通过对美国高科技企业研发活动的研究,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密度与未来的超额收益是呈正相关的关系,但研发投入所带来的回报将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延后。我国学者顾华祥(2002)通过对研发投入不足的危害性的研究,从侧面证实了企业的研发不足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未来的发展造成影响,他同时还指出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的原因是研发主体没有意识到研发投入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梁莱歆和张焕风(2005)在《高科技上市公司 Ramp;D 投入绩效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在 Ramp;D 投入与产出滞后一定时期的条件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的 Ramp;D 投入与其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相关关系较显著,但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资产贡献偏小;王仁飞(2005)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企业的规模大小、盈利能力的强弱都与企业研发投入费用呈正相关的关系;陈志勇(2006)以 2004年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的 32 家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 Ramp;D 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她选取了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代表企业的业绩,研究发现:Ramp;D 支出不仅能够快速的促进企业的成长,而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陆桔利(2006)从企业的 Ramp;D 投入对企业的增长期权价值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在他的文章《Ramp;D 和企业增长价值——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一文中指出上市公司的研发支出对企业的增长期权的贡献显著,且两者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同时表明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的支出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的增长机会;陈晓辉和王贞洁(2014)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发现在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中, 高管薪酬激励与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显著正相关。李瑶、汪伟(2015)的研究认为,薪酬激励可以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徐宁和吴创(2015)将线性回归与非线性回归相结合,探讨了高管激励对民营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及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薪酬激励对企业创新动力产生正向影响,与内部自主研发的选择倾向则呈倒“U”型关系。黄园和陈昆玉(2012)等学者也认为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呈显著正相关。然而,“管理者防御假说”却认为授予高管股权激励会增强其抵制内外部监管压力的能力,从而强化高管的机会主义行为。此后,徐宁(2013)、王建华(2015)及李瑶、汪伟(2015)等学者支持管理者防御假说,认为高科技企业与创业板企业高管的长期股权激励契约与研发投入、专利授权数等技术创新指标呈倒U型关系,李瑶和汪伟同时指出,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30.73%时,管理层持股比例增大反而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入。

综上所述,通过文献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成长有很大的贡献,但是相关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1.关于企业成长性指标的评价问题,通过文献阅读可知学者们关于企业成长性指标的选取比较单一,只是选取的代表成长性的某一个方面(比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平均增长率等单一指标)不能全方位的代表企业的成长性;2.关于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性的作用方面,没有研究持续性的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只是研究单期的研发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作用,同时对企业的研发与技术人员的比例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很少国内外学者就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展开丰富的研究,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1)选取的研究样本各异,部分学者以全部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他学者以创业板、中小板、高科技企业或民企、国企为样本;(2)较多文献局限于两者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忽略了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拟订提纲。通过学校图书馆书籍、电子网络、杂志以及硕博论文收集相关资料,在学习所有与论题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总结并提炼出提纲,填写开题报告。

2、2022年1月至3月,完成初稿。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按照前期拟订出的提纲,充实论文的内容,并对其加以具体分析论证,完成论文初稿。

3、2022年3月至4月,反复修改初稿。仔细阅读初稿,对其不足之处以及语句不通顺之处进行修改,并查阅近期文献充实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卢立芹, 宋绍清. 我国生物医药业研发支出现状及对策分析[j]. 河北企业,2012(2):47-48.

[2] 田月昕, 冯庆花. 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生物医药行业数据[j]. 财会通讯, 2014(15):49-51.

[3] 初云波, 马爱霞. 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研究[j]. 中国药物评价, 2012,29(3):201-20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