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的虚假维权网络治理研究开题报告

 2022-03-06 20:14:5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背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较2018年底增加2598万。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网民讨论公共事务、意见表达、情感宣泄的重要平台。利用社交媒体维权已经成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维权方式。网络维权类型包括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劳动者权益等,将线下维权转为线上维权。2019年9月29日至10月10日中消协收集了600万条“消费维权”类信息,而这些信息有接近一半都是通过微博进行传播,具体达到49.05%。此外还有一些渠道也很重要,包括客户端、微信、网站、论坛、新闻等,其中客户端25.23%;微信12.49%,网站和论坛等占比不足10%。微博庞大的用户数量、开放式的信息交流使它成为人们维权的的主要平台。微博维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起广泛的社会参与,形成有效的公众监督,使维权事件得到快速解决,具有表达方式便捷、心理威慑作用强、成本低、效益高的优势。维权附带的其他利益回报和不够健全的维权管理体系导致真假维权混杂,假维权的负面影响使社会必须重视虚假维权的网络治理问题。

(2)研究目的:在网络维权盛行的时代,通过分析虚假维权典型案例让人们了解虚假维权的特点和对虚假维权网络治理的必要性。增加网民对网络维权真实性的辨别能力,在维权的过程中,社交媒体独特的传播方式和网络社会传播效果往往会使维权偏离正轨,成为网民情绪发泄的借口。通过指出维权中可能出现的与维权目的无关的负面影响,警醒大众冷静对待网络维权,避免被舆论操纵,情绪大于真相。从社交媒体平台、政府等多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思考预防和治理虚假维权的有效措施。

(3)研究意义:社交媒体为现实中遭受不公平待遇的人们提供了维权平台,社交媒体的盛行被看作是“草根话语时代的到来”,我们要珍惜这些“发声工具”,维护有效的维权途径,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通过网络维护自己合法权益。通过网民提高辨别虚假维权的能力,社交平台利用技术预防和管理维权信息,政府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等措施,让虚假维权者付出代价,让真正的受害者利用网络维护自己的有效权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研究虚假维权的负面影响,分析对其进行网络治理的原因。

(2)研究虚假维权的特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典型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本文将主要采用比较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手段。

研究步骤:

1.利用学校数据资源库收集下载大量有关网络治理和微博维权的文献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徐增阳,崔学昭.微博维权的作用机制:基于公共能量场视角的案例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09):163-167.

[2]王一惠.网络社会公众维权与社会维稳治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2):166-167.

[3]王雨彤.网络时代的维权和执法[j].法制与社会,2016(12):167-16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主 要 工 作 内 容

1

2022. 11.15—2022.1.4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

2022.1.5— 2022.3.2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

2022.3.3——2022.3.15

完成开题报告

4

2022.3.16——2022.3.23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

2022.3.24——2022.4.20

完成论文初稿

6

2022.4.21——2022.5.20

完成论文修改稿

7

2022.5.21——2022.5.31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学生查重检测

8

2022年6月初

老师评阅论文、学生准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