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Holden Caulifield and His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Teenagers开题报告

 2022-05-23 20:51:2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为美国青少年的必读书,《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在中国也被众多老师推荐阅读,可见教师肯定了这本书对启发叛逆青少年的作用。同时,这本书也确实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因为主人公霍尔顿的行为和思维在中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其中作者塞林格运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活脱脱展现了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少年面对周遭虚伪行为的厌恶及内心深处留存的纯真与善良。作为一个16岁的少年,虽然他一脚滞留在儿童世界中,但另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成人世界,在心理天平他倾向于儿童时代的纯真和简单的,但他又不得不面对成长,进入成人世界寻找出路。这是成人世界的无奈,更是成长的无奈。

以前的研究课题多是集中在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上,以及《麦田里的守望者》带给青少年的启示等等,很少有人研究主人公霍尔顿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当代青少年的现实影响。王立宏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分析》中从正反面分析了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并指出霍尔顿虽然进行了反抗,但是反抗并处彻底,他的反抗没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刘兰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双重性格分析》提到了霍尔顿对当代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启示意义,认为在当代这个极具挑战的社会环境下,学生应具备足够的能力处理现实与理想间的冲突和差异,同时学生也应承受当今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困惑。

这本书再放在现在来看,由于当代青少年大多娇生惯养,叛逆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心理发育尚未完全,对事物的理解极易肤浅,容易产生偏执盲从的心理。书中的主人公抽烟喝酒,满口脏话,还差点嫖妓,这些放在现在来看,明显是不可取的,但在心里渴望成为成年人的青少年来看,这些都是可以使自己与众不同,显得成熟有思想的行为。因此,看完这本书的部分青少年并没有理解当时主人公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借此来来发泄对社会不满的写作背景,仅仅注意到了霍尔顿的种种叛逆行为,学会了抽闲喝酒满口脏话以及无由头的愤世嫉俗,似乎除了自己,其他人要不是虚伪,就是呆头呆脑,毫无想象力,这很明显违背了教师希望学生阅读的初衷。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后屡次被禁

本节主要介绍了主人公霍尔顿的很多不良习惯和不良行为,以及一些不良语言,都对于很多青少年有着不好的影响,并令青少年们模仿这些不良的语言和行为,对于青少年的素质培养有着反面的教材,所以此书一出,即被很多家长上书反对,后来几次被禁。 不同的青年、不同的家长和不同的评论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书作出不同的评价。对于《麦田的守望者》一书,在刚刚出版之时,有过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颂扬此书,把它说得天花乱坠,认为成人通过本书可以增加对青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在阅读本书后则能增加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并促使自己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另一种意见严厉批评本书,把它看作洪水猛兽,说主人公满嘴粗话,张口“他妈的”,闭口“混帐”,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从而认为本书内容“猥亵”、“渎神”,有些家长甚至要求学校禁止学生阅读这类书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将运用问卷调查,个人采访以及收集整理网上的书评,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对中国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4. 参考文献

[1.]stanley p. baldw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m]. idg books worldwide, inc, 2000

[2.]sarah graham. j.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m]. routledge, 2007

[3.]《麦田里的守望者》百度词条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第七学期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 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3. 第八学期1-4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