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105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选取重金属铅离子对土壤硝酸还原酶的低剂量效应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低剂量效应及诱发Hormesis效应的生化机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Hormesis效应起源于16世纪Paracelsus的名言剂量决定毒物,后来19世纪又发展为双相剂量效应现象,成为顺势疗法的理论基础。到了二十世纪,欧美日又对low-dose stimulation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由于效益微弱,该理论被搁置。直到1943年,Southam和Erlich在研究红雪松提取物对真菌的作用时,发现大剂量橡树皮萃取物能抑制菌类生长,但是在低剂量时却刺激菌类的生长,并将hormone改为Hormesis,意思是在有毒物质低剂量下产生的刺激作用。
早期对Hormesis效应的认识与顺势疗法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Stebbing发表了一篇关于Hormesis在生长过程中作用的综述[8]。美国EPA在评价化学物在致癌性时,将Hormesis列入考虑范围,Hormesis的热潮开始复苏。
Hormesis效应在国内通常译为兴奋效应,环境科学词典译为毒物兴奋作用。Hormesis效应是当今毒理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Hormesis效益在中国一开始起源于中药之中,并随着国际上Hormesis的发展而发展着。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次研究内容主要是重金属离子在不同剂量时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所体现的不同作用。通过确定阈值来研究其对于环境基准的意义。并发掘其对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及作用。
1、2011年3月底:收集有关hormesis效应文献材料;
2、2011年4-5月:根据调整铅离子的浓度记录对应实验结果及数据;
4. 研究创新点
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主要是研究了土壤酶的Hormesis效应,这个在之前的对于Hormesis的研究中是很少出现的,本次研究主要是要找出2个临界阈值对环境基准的重要意义,并将实验结果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起到实际运用作用。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