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大量陆地资源被消耗,许多国家把开发沿海资源、发展沿海经济作为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作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场以开发沿海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单一的林业、农业生产已无法满足当然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因此建立具有生物多样性的人工生态系统,实现农林牧复合经营模式,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林业树种与经济作物进行合理密植,提高土地和光热利用率,以达到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同时,总结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为选择合适的农林复合模式和优化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以便促进沿海经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促进农林系统的发展,于1976年成立国际农林系统研究中心(ICRAF)。随之,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研究机构,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国际半干旱地区作物研究所(ICRISAF)以及ICRAF等机构对农林复合系统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亚洲是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目前,亚洲农林复合系统已形成网络结构。非洲是ICRAF开展农林复合系统研究与推广的重点试验区。最近几年,不仅仅是亚非洲发展中国家,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林复合系统的研究也十分重视。英国农林复合系统模拟模型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许多相关性模拟模型均由英国学者研制开发。美洲的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等都有不少关于农林复合系统的报告,主要是乔木与经济作物、灌木混种、林牧系统和农田防护林系统等。特别是美国,近几年来在农业复合系统的研究发展很快,在水肥动力、生物生产力、经济风险和社会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我国农林复合系统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从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开始,到现在也有几千年历史。50年代以后,在防护林建设的推动下,才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发展农林复合系统。华北平原和中原地区是我国农林复合经营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而林粮间作是最普遍的类型。据初步估计,林粮间作中采用的树种已在150种以上,其中泡桐、枣树和杨树为突出的代表。进入80年代后,我国防护林体系建设迅速发展,特别是十大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对我国复合农林业的实践和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50多年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我国农林复合系统已形成农田林网为主体、结合各类农林间作模式、带网片点合理配置、多种林木树种有机结合,配合时间顺序和空间层次,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兼备的农林复合体系。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选取不同的林业树种与农作物混作模式,设计苏北沿海防护林中的不同模式:杨树单林,水杉单林,杨树和水杉混交林,杨树小麦复合模式,水杉小麦复合模式,滩涂对照地。
(2)测定林木的树高、胸径、冠幅等,观测农林系统中小气候生态指标(包括光照强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等),探索光照条件和土壤温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寻找能够使农作物达到最大收益的最佳农林复合模式。
4. 研究创新点
1.本课题选取在苏北大丰林场进行实验研究,作为沿海一带防护林农林复合系统的典范。
2.通过分析单一因子和复合因子,并选取作物产量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农林复合模式。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