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开题报告

 2022-04-14 20:47:5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农村居民点是城乡建设用地的组成部分,是农户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的基础依据。重构是系统科学的一种方法论,空间重构是立足于空间解构而进行的再塑造。肖锦成等(2013)指出空间重构是在预定的发展模式下,通过建设用地布局的适宜性分析,调出已有不合理的建设用地,重新安排新增建设用地,以改变某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各类用地空间布局,使得土地资源达到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根据重构区域的不同,又可分为城市空间重构和乡村空间重构。龙花楼等(2014)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内涵,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综上所述,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涉及与农村居民点密切相关的各类空间要素的重新定位、整合和布局,包括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用地结构和功能配套等方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苏州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太湖又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庄规划布局的制约因素较多,首先综合评价了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各影响指标求出居民点的规模,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断裂点的加权voronoi图分割其作用范围,结合“居住场势”分类,找出搬迁的居民点,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优化。

统筹考虑乡村建设中的自然和人文类影响因素,以居民点为单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其规模,选取的因子包括高程、坡度、坡向、气温、降水、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建制镇距离、县城交通可达性、居民点面积、居民点经济等11项,提取各居民点相应的位置值。区域高程数据来源于srtm网站,同时提取出坡度和坡向信息。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利用苏州市及周边气象站点7、8月份的气温和降水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插值生成区域90×90m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图。由于城市建设离不开水源,采用最小欧氏距离算法生成河流、水库影响因子渐变图叠加,得到距水域距离渐变图。经济和区位因素是居民选择居住地的重要条件,越是靠近城镇和公路,其土地越是可能转换为居住用地,采用最短欧式距离法计算距建制镇和道路距离、成本栅格法计算交通可达性,将设定的成本值赋给道路、陆地、水域和坡度等矢量图层,转换成栅格图层,叠加生成成本栅格图,在arcgis cost weighted运算出成本栅格中每个栅格点到区域各县城中心的最短时间距离图层,生成交通可达性影响因子,反映了区域内部各居民点与县城之间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最后统计各居民点经济和面积,利用研究区边界裁切以上所有影响因子得到综合评价指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和步骤:

选取影响因子:高程、坡度、坡向、气温、降水、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建制镇距离、县城交通可达性、居民点面积、居民点经济等11项,利用pasw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arcgis10.2分析影响因子,反映区域内部各居民点之间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等。

1、农村居民点影响范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马晓冬,朱传耿,马荣华,等.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4):405-416.

[2]龙瀛,毛其智,沈振江,等.综合约束ca城市模型:规划控制约束及城市增长模拟[j].城市规划学刊,2008,178(6):83-91.

[3]车前进,段学军,郭垚,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扩展特征及机制[j].地理学报,2011,66(4):446-45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3.5-2022.3.31,完成前期数据收集整理,学习软件操作,撰写文献综述;完成开题报告;

2022.4.1-2022.4.30,设计详细提纲,完成论文主要数据处理;

2022.5.1-2022.5.31,根据研究内容安排,梳理逻辑顺序,完善各部分内容,完成文字初稿和图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