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经济分析开题报告

 2021-08-14 02: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举足轻重。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经国务院的批复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已经正式被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首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目前及未来几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是国家战略重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weinhold(2002)研究了跨国经济增长率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受其贸易伙伴国滞后一期的经济增长率影响,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与其他国家仅表现出同期的相关性。何江和张馨之(2006)通过考察1990~2004年中国地级市区域人均gdp增长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得出:我国区域经济的近邻效应显著存在;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受相对区位和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低增长地区在空间上以集聚的形式出现。陈晓玲和李国平(2006)利用我国1978~2004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省级数据,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联性在逐渐增强,尤其是2000年以后,地区经济的空间聚集性更加突显。苏良军(2007)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得出结论:“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内部的确存在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文献,本文作者发现,研究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特点和成因的文献有许多,研究者对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解释也各种各样,但将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用于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及收敛的文献则较少。并且在已有的引入空间计量方法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文献中,大多数文献只是关注了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效应,并未揭示具体的影响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何种作用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基本内容:

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判断人均gdp与人口密度或固定资产投资在空间分布上的相关关系,然后分别建立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回归模型并对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对比模型拟合的好坏,进而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的gdp的空间自相关,相邻城市的gdp增长模式,相邻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彼此gdp的促进作用,根据模型拟合结果及其参数说明城市经济增长对其相邻城市所带来的正负效应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3周~第4周 查阅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第5周~第6周 获取数据并大致的修正,完成英文文献翻译。

第7周~第8周 建立模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李序颖.居民收入与城市经济水平的空间自回归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14(5);

[2]李春红.基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中部经济增长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11);

[3]苏良军.中国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研究基于“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实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