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8301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乡村治理却陷入内卷化的困境,村民对公共事务的消极参与、自治形式化、村规失效及村委不作为等问题不断上演。农民身上所表现出的责任感、参与感及理性意识等维护公共利益的精神不足,反而以私利为出发点较为常见。公共性精神在民主治理过程中扮演着一种重要的乃至必要的角色,从历史发展来看没有公共精神的生长,就很难想象现代民主文明。因此破解乡村治理现代化难题应尝试以培育农民公共精神为突破点。在“村庄公共精神复兴与社区整合”一文中主要对乡村社区做了一个定义的界定“传统的乡村社区所存在的公共空间大多包含两种含义,一方面是乡村社区内大家进行交流的空间,类似寺庙、市集等村民聚集地,另一方面是从精神层面上,社区内的成员约定俗成的一系列规定,制度以及有一定范式的组织和活动。”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电视,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入驻每个家庭,人们更多以这些新兴事物作为信息获取和信息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以往传统乡村社区邻里间在公共空间的交流则日益缩小,那些原本用作集会的公共空间也逐渐废弃。更本质的原因还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变化,农民不仅仅靠务农来维持生计,更多地是外出打工来获取报酬,社区内部的人员不断流失,社区内部原有的一些制度化组织,制度化活动也会随着人口的减少而消亡。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目前乡村社区公共精神的缺失,大家对乡村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下降,同时那些规定也在慢慢被削弱。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乡村社区的公共精神的培育要从乡村社区化建设开始,进一步深化乡村的区域整体性,创造独特的社区文化,进而培育村民的公共精神。政府在这一方面必然会起到一个精神引领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所垄断的信息庞大,上下级可能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容易导致对基层监管的缺失,而慈善公益组织在对整个乡村区域的环境和乡村基层的信息敏感度更高,从某一方面等减低现行官僚制和信息不对称下监督不严等问题的出现概率。
因此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当前慈善公益组织在乡村社区的公共精神的培育这一领域的影响分析,基于目前互联网,大数据的环境,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进行更进一步分析。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旨在对慈善组织培育乡村公共精神的实践路径以及路径多样化的研究。
二、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找、整理、分析有关乡村的公共精神发展的现状以及乡村慈善组织发展情况的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的交互影响,查阅国家对乡村公共精神建设的政策规定和工作方案,为论文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调查研究法。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慈善组织在乡村公共精神培育方面的作用调查研究,并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内容上的创新,本研究旨在通过慈善组织的构建,以期找到一种此类组织对乡村公共精神作用的有效的链接方式,促进村民在乡村社区的场域中能够理性参与公共事务和积极参加公共生活,实现乡村社会的良性互动,合力共治,增进公共利益。为此,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农民公共精神的缺失表征及其所带来治理低效的影响,并尝试通过研究慈善组织在乡村社区内的发展、制度完善以及精神文化层次方向的辅助,推进乡村教育等方面来提出构建农民公共精神的路径。
2、背景上的创新,目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之下,同时乡村社区的网络建设逐步发展,网络的推进也促进了乡村社区构建和内部联系。结合这一情况分析,在乡村整体的网络环境之下,慈善组织培育乡村公共精神构建的路径多样化。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月18日:确定论文题目,网上申报论文选题。
1月18日-3.月15日:撰写开题报告,并由指导老师进行网上审核。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