溱湖湿地芦苇氮磷含量的季节变化开题报告

 2021-08-08 09:08

全文总字数:153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由于旅游发展、农村现代化进程加速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溱湖湿地的生境有很大的变化,其可持续利用面临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姜堰市环境监测站历年的监测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溱湖氨氮和总磷含量有逐年升高趋势,其中氨氮含量虽有波动,但升高趋势明显,溱湖湿地水体水质正朝着富营养化的方向发展。

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发达的根状茎,扩张及适应能力都很强,在较短时间内能发展成为优势群落,湿地中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芦苇是溱湖湿地重要的建群物种,研究芦苇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对于湿地的恢复和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从姜堰溱湖湿地大型水生植物芦苇入手,研究随季节变换芦苇不同器官对氮的吸收状况。通过研究芦苇中氮元素循环特征变化规律,为恢复与重建退化湿地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与重要技术支持;为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思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芦苇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作用方面,国内外学者有很多的研究。

我国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期,包括静态条件下单一物种及多种植物配置对污染较严重的污水的净化,以及动态方法研究水生植物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近30年来,我国对东湖、巢湖、滇池、太湖、洪湖、保立湖、鸭儿湖、白洋淀等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大量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吸收、富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等其他元素,可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抑制有害藻类的繁殖,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有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

目前国内外关于挺水植物芦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芦苇生物量的调查及其去除污染物的效果方面。而对于何时收割芦苇可以最大限度的带走湿地中的营养物质,芦苇收割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芦苇收割方式会对芦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较少。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在姜堰溱湖湿地设定了三个采样区,从2012年3月2013年2月定期每月采集一次样本,采样周期为一年,共分12次采样。通过实验来测得芦苇体内总氮、氨氮含量的数据。据此来分析芦苇各个器官中总氮、氨氮含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相关联系。再利用2013年3月5月的时间于学校图书馆查找与氮元素循相关联的文献资料,博取众长,在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写一篇有主题有实质性内容的溱湖湿地芦苇氮元素循环的论文,以期为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思路。

4. 研究创新点

本实验选地具有优越性,溱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溱湖湿地生态集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所有特征于一体,湿地内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塘垛自成方圆,是全国少见的淡水湿地,具有相当大的科学考察意义,得出的数据结论能够为长江中下游洲滩湿地的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思路。

同时湿地芦苇采样时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定位,确保了样地采集点的准确性,因此实验数据具有较强的对比价值。

目前国内外关于挺水植物芦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芦苇生物量的调查及其去除污染物的效果方面。而对于何时收割芦苇可以最大限度的带走湿地中的营养物质,芦苇收割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芦苇收割方式会对芦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较少。此次实验将会探寻这方面的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