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的制备及物化性质对抗菌性能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2-03-12 15:08:4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从古至今,细菌感染的问题困扰了人类千百年。由于病原微生物过于微小,古时候人们寻找治疗方法莫过于大海捞针。十四世纪黑死病肆虐欧洲,带走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其病因就是鼠疫杆菌感染;近代战争不断,士兵受伤后往往因为细菌感染而死亡直至青霉素的发明。由此可见,有害微生物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和损失。

目前为止,人类对细菌的战役从未停止,近几十年来大量抗菌材料被研发出来,抗菌材料主要分为有机抗菌材料和无机抗菌材料。有机合成抗菌材料抗菌范围广、杀菌速度快,但其毒副作用也相对较大;天然抗菌材料的安全性较高,但其使用耐热性差、不易进行再加工但各自的抗菌效果各有不同。反观之,无机抗菌材料具有低毒性、耐热性、持续性和抗菌广谱等优点,但是起效慢以及价格较高。其中纳米银作为一种天然广谱抗菌剂被广泛研究。纳米银在抗菌方面有着众多优势:具有广谱抗菌性、强效持久杀菌、渗透性强及无耐药性等。但因为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纳米银性状各不一样,纳米银粒径、形状、浓度和表面修饰物等均对其抑菌性能产生影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纳米银的不同制备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微生物法等;

(2)纳米银的物化性质对细菌的抗性影响:粒径、形状、浓度、纯度和表面修饰物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调研查阅大量关于纳米银研究的文献、综述。制备将从其原料、流程步骤复杂程度、能量消耗、产率和合格率等分析最佳制备方法,纳米银不同物化因素分析则根据各方面综合评价:将不同粒径不同形状、不同表面修饰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持续杀菌时间作为指标,不同浓度则在筛选出前者最符合条件后再划分浓度梯度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分析制备方法优缺点、比较物化性质对纳米银抗菌程度的影响,构建关系网络图,得出结论。

实验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陈安伟, 曾光明, 陈桂秋, 易斌, 郭志. 金属纳米材料的生物毒性效应研究进展[j]. 环境化学, 2014,33(4):568-575.

[2] 陈学情, 蒋家璇, 任志鸿, 李娟, 张红英, 徐建国. 纳米银的抗菌特性及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抗菌作用[j]. 微生物学报, 2017,57(4):539-549.

[3] 段晓杰, 徐丽明, 杜晓丹, 王春仁. 纳米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及其机理研究[j]. 第二届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产品质量控制国际研讨会, 2011:205-2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① 2022.2.24~2022.3.20 查阅文献,确定课题内容框架,完成开题报告。

② 2022.3.21-2022.5.3 调研大量文献,归纳整理纳米银的多种制备方法及其物化性质对抗菌性能的影响,完成论文主体内容。

③ 2022.5.4-2022.5.24 总结前期工作,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案,完善毕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