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新型混合碳源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研究开题报告

 2022-03-18 20:59: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背景和目的

ε-聚赖氨酸(ε-poly-Lysine,ε-PL)是少数链霉菌将L-赖氨酸单体通过α-COOH与ε-NH2脱水缩合而成的一种氨基酸同聚物,聚合度为25-35。由于其抑菌谱广、效价高、安全无毒,再配合其水溶性好、作用pH广、热稳定强等特点,ε-PL已被广泛用作食品防腐剂。

ε-PL热稳定性非常好,即使把聚赖氨酸水溶液加热至100e处理30min或120e处理20min后,也不会发生分解现象,仍保持原有聚合物的长度。聚赖氨酸能够承受一般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可以随原料一同进行灭菌处理,防止二次污染。

ε-PL安全性很高,能在人体内分解为赖氨酸,而赖氨酸是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允许在食品中强化的氨基酸。它具有较为广谱的抑菌效果,对于大部分能引起食物中毒与腐败的微生物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这是这种安全而又广谱的抑菌效果,使得ε-PL成为现在研究防腐剂的热门方向。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来优化发酵培养基,确定最合适的碳源复配比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突变菌株代谢生产ε-PL的特性,提高ε-PL的产量。

1.2研究意义:

从事食品工业的人都知道,现代大规模的食品工业都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剂基础之上的,其中防腐剂是最为重要的一类,这是因为食物从原料到餐桌往往要经过一定的货架期,防腐保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际上批准使用的食品防腐剂种类很多,但使用规模最大的是化学防腐剂,化学防腐剂价格便宜且容易获得,虽然经过了严格的毒理学评价,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无害,但也毕竟无益,特别是市场机制不规范,超标使用现象屡见不鲜,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甚至致癌。由于这些原因,微生物来源的防腐剂越来越被人重视,目前使用的微生物源防腐剂有纳他霉素(Natamycin)、乳酸链球菌素(Nisin)、ε-聚赖氨酸(ε-PL)等。ε-聚赖氨酸(ε-PL)由于其较高的安全性和广谱的抑菌性,使其成为研究的焦点,迄今为止,只有日本窒素公司(ChissoCorporation)形成了年产千吨级ε-PL的工业化生产规模,其发酵水平在2001年就达到了48.3g/L,每年仅在日本就有十几亿日元的市场份额,中国人口是日本人口的数十倍,潜在的市场价值十分可观。

1.3应用

(1)ε-PL在食品中的应用

ε-PL具有很广的抗菌谱,对生长的细菌最小抑菌浓度在100pgml-1以下。ε-PL能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就在于可以作为食品保鲜剂,具有抑菌谱广、水溶性好、安全性高、热稳定性好、抑菌pH范围广等特点。ε-聚赖氨酸能在人体内分解为赖氨酸,而赖氨酸是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允许在食品中强化氨基酸。因此ε-聚赖氨酸是一种营养型抑菌剂,安全性高于其它化学防腐剂。

①酒精制剂:以含50%ε一聚赖氨酸的糊精粉末为基础原料,添加30%~70%的酒精的制剂,主要用于各种蛋制品。研究发现,将无水乙醇或含水乙醇与£一聚赖氨酸盐混合能明显抑制酵母生长。

②有机酸制剂:添加有机酸如:醋酸、苹果酸、马来酸、柠檬酸、琥珀酸等,添加量为0.5%~5.0%。其中£一聚赖氨酸与醋酸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用于米饭、饮料、色拉、酱类等食品。

③甘油酯制剂:甘油酯为低级脂肪酸酯,添加量为0.01%~5%。主要用于含有动物性蛋白、乳蛋白较多的食品。

④甘氨酸制剂:甘氨酸本身就是一种抑菌剂,其和ε一聚赖氨酸复合使用,协同抑菌效果更佳。甘氨酸添加量为O.O1%-10%。

(2)ε-聚赖氨酸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ε-PL在医药方面主要应用于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载体。由于ε-PL富含阳离子,与带有阴离子的物质有很强的静电作用力且很容易通过生物膜,可以降低药物的阻力并提高药物的转运效率。可将ε-PL用作某些药物的载体,已在医疗和制药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ε-PL研究表明,其在兔子和啮齿动物中,双链RNA多聚肌甘酸-多聚胞甘酸(polyI.polyC)作为内源性干扰素诱导物是很有效的,因此polyI.polyC可以作为抗病毒和抗肿瘤制剂。

由于ε-PL是阳离子型高聚合物且有很强的抗菌性和抗病毒能力,因此有望开发成抗菌纤维。将ε-PL与海藻酸盐复合体做成缓释胶囊的包被膜,通过ε-PL改变海藻酸盐膜的通透性,实现逐步释放内容物的目的。

(3)ε-聚赖氨酸在高吸水性树脂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吸水性树脂主要是聚丙烯酸,它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对土壤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上其以石油加工衍生物为原料,在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将面临短缺的问题。近年来,寻找可生物降解吸水性材料已经成为热点,交联的聚谷氨酸和PL都是理想的替代品。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1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立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工业甘油和木薯淀粉为原料来做为碳源,以白色链霉菌为生产菌,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来优化发酵培养基,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突变菌株代谢生产ε-PL的特性,提高ε-PL的产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摇瓶单因素实验,考察工业甘油浓度对白色链霉菌生长和发酵生产ε-PL的影响。

2)将木薯淀粉配制成不同浓度,利用单因素实验考察其对白色链霉菌的生长和发酵生产ε-PL的影响。

3)根据单一碳源实验的结果,考虑将工业甘油和木薯淀粉这两种碳源进行复配,来研究混合碳源对白色链霉菌的生长和发酵生产ε-PL的影响,优化两种碳源在发酵培养基中的比例。

4)发酵培养基中重要因素的筛选。利用PB法对发酵过程的9个因素进行设计,其中因素水平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进行确定。

5)采用最陡爬坡试验设计对响应区域进行优化,从而确定最佳的响应区域。

6)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这些筛选出来的重要因子进行参数寻优。

7)研究白色链霉菌发酵72h后的菌体浓度、甘油含量、葡萄糖含量、ε-PL的产量等指标,与优化前的产量进行对比。

8)利用5L发酵罐进行调控,对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进行放大实验,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ε-PL的产量。

本实验可能需要的实验仪器有:摇床、台式离心机、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电磁炉、分析天平、铁架台、4℃电冰箱、5L发酵罐等等。

2.2预期目标:

期望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来优化发酵培养基,确定工业甘油和木薯淀粉最合适的复配比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白色链霉菌代谢生产ε-PL的特性,提高ε-PL的产量,为实现工业化生产ε-PL提供一定的帮助。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3.1主要研究方法:摇瓶发酵。

3.2发酵工艺流程:菌种母斜面→菌种子斜面→液体种子→摇瓶种子→发酵生产→离心分离菌体,收集上清→进行参数分析。

3.3研究技术路线:根据2.1的总体思路,本研究提出图1-4所示的研究技术路线。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来优化发酵培养基,确定工业甘油和木薯淀粉最合适的复配比例,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白色链霉菌代谢生产ε-PL的特性,提高ε-PL的产量

3.4实验方法:

(1)菌种母斜面:这是老师直接购买和紫外诱变得到的菌株,并于4℃冰箱保存。

(2)菌种子斜面:基本培养基,划线接种,扩大培养菌种,完成菌种活化过程。

(3)液体种子培养:每50ml种子培养基接1ml菌悬液,并在摇床中培养24h。

(4)摇瓶发酵:液体种子按10%的接种量接于发酵培养基中(根据情况配制),在摇床中培养72h。

(5)分析方法:总糖含量(苯酚-浓硫酸法)、还原糖含量(DNS法)、氨基氮含量(甲醛滴定法)、菌体提取(离心法)、菌体浓度(湿菌体法)、ε-PL含量(甲基橙法)。

实验主要涉及到ε-PL的分析方法。糖含量的分析方法,目前主要采用斐林试剂滴定法、还原糖测定仪、3,5-二硝基水杨酸法等测定总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ε-PL含量的分析方法,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为甲基橙法。实验具体方法可因实验情况而定。

为了使实验数据尽可能的准确,实验数据每个水平均设有两到三个平行组取其平均值,多个水平进行。

(6)整理数据,挑出产生ε-PL含量最高的菌,获得高产菌株,并得到最佳培养基。

4. 参考文献

4.本课题主要参考文献

[1]MasanobuNishikawa,KenichiOgawa.DistributionofMicrobesProducingAntimicrobialε-Poly-L-LysinePolymersinSoilMicrofloraDeterminedByaNovelMethod.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2002,68(7):3575-3581.

[2]朱宏阳,徐虹,吴群,等.ε-聚赖氨酸生产菌株的筛选和鉴定.微生物学通报,2005,32(5):127-130.

[3]诸葛键,李华钟.微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33

[4]Shimas,SakaiH.PolylysineproducedbyStreptomyces[J].Ac.Bio1.Chem.,1977,41(9):18071809.

[5]ShimaS,SakaiH.PolyLlysineproducedbyStreptomycespartIItaxonomyandfermentationstudies[J].Agric.Bio1.Chem.,1981,45(11):24972502.

[6]姜珊,刘梅,王宝杰,等.大肠杆菌表达抗脂多糖因子的发酵条件优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4):128134.

[7]LiS,TangL,ChenXS,eta1..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novelpolyLlysineproducingstrain:StreptomycesgnseofuscHs[J].IndMicrobio1Biotechno1,2011,38(4):577563.

[8]hzhakiR.Colorimetricmethodforestimatingpolylysineandpoly-arginine[J].Ana1.Biochem.,1972,50:569574.

[9]PlackettRL,BurmanJP.Thedesignofoptimummultifactorialexperiment[J].Biometrika,1946,33(4):305325.

[10]XuCP,KimSW,HwangHJ,eta1..ApplicationofstatisticallybasedexperimentaldesignsfortheoptimizationofexopolysaccharideproductionbyCordycepsmilitarisNG3[J].BiotechApp1Biochem,2002,36(2):127131.

[11]庞倩婵,纪凯华,王燕森,等.响应面法优化Paenibacillussp.JX426产黄原胶降解酶发酵培养基[J].中国酿造,2011(2):3337.

[12]ChenXS,TangL,LiS.OptimizationofmediumforenhancementofsPolyL-LysineproductionbyStreptomycessp.MZ18withglycerolascarbonsource[J].BioresourTechno1,2010,102:17271732.

[13]KobayashiK,NishikawaM.Promotionof£一polyL-lysineproductionbyironinKitasatosporaKifunense[J].WorldJMicrobio1Biotech,2007,23:10331036.

[14]WangGL,JiaSR,WangT,eta1..EfectofferrousiononePolyLLysinebiosynthesisbyStreptomycesdiastatochromogenesCGMCC3145[J].CurtMicrobio1,2011,62:10621067.

[15]杨玉红,刘芳,康宗利,等.响应面法分析优化StreptomycesalbusB-215菌发酵产8一聚赖氨酸培养基[J].中国酿造,2011,11(4):138142.

[16]BankarSB,SinghalRS.OptimizationofpolylysineproductionbyStreptomycesnourseiNRRL5126[J].BioresourTechno1,2010,101:83708375.

[17]ChenXS,MaoZG.ComparisonofGlucoseandGlycerolasCarbonSourcesforε-Poly-l-LysineProductionbyStreptomycessp.M-Z18[J].AppliedBiochemistryBiotechnology,2013.DOI10.1007/s12010-013-0167-5.

[18]储炬,李友荣.现代生物工艺学(上册)[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23.

[19]蔡谨,孙章辉,王隽等.补料发酵工艺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05,35(1):42-48.

[21]PlackettRL,BurmanJP.Thedesignofoptimummultifatorialexperiments[J].Biometrika,1946(37):305~325.

[22]史应武,娄恺,李春.E-聚赖氨酸的生物合成与降解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3):1009~1015.

[23]曹伟峰,谭之磊,袁国栋,贾士儒.ε-聚赖氨酸测定方法的改进[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24]KushwahaDR,MathurKB,BalasubramanianD.Poly(ε-L-lysine):synthesisandconformation[J].Biopolymers,1980,19:219-229.

[25]张东荣,王正刚,毛忠贵.ε-聚赖氨酸的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5,27(2):48-51.

[26]谢建飞,杨玉红,陈红漫,等.防腐型乳化剂葡聚赖氨酸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11):131-133.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4.本课题的具体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1)2022-03-04~2022-03-10: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2022-03-11~2022-03-16:斜面培养基制备与菌种的活化;

3)2022-03-17~2022-03-22:单因素实验确定工业甘油浓度及木薯淀粉浓度;

4)2022-03-23~2022-04-01:工业甘油和木薯淀粉这两种碳源复配浓度的确定实验;

5)2022-04-02~2022-04-10:发酵培养基中关键因子的筛选实验;

6)2022-04-11~2022-04-17:确定最佳响应区域的实验;

7)2022-04-18~2022-05-01:培养基的响应面实验;

8)2022-05-02~2022-05-19:发酵罐中培养基的验证和放大实验;

9)2022-05-20~2022-05-28:补充实验,整理试验数据和结果,撰写论文;

10)2022-05-28~:修改补充论文,准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