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驾驶模拟的中国高速公路驾驶行为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14 02:33:3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驾驶模拟在我国的发展背景、现状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车辆密集化、行车高速化、轿车家庭化和驾驶员非职业化成为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行车安全就变得尤为重要,它关乎到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基于驾驶模拟的驾驶行为研究,能很好的发现一些高危险性的驾驶行为,对提高道路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计算机仿真技术、实时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开展驾驶模拟仿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帮助。在国外,驾驶模拟最早出现在航空驾驶训练中,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成像技术的成熟,驾驶模拟才逐渐应用在汽车训练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利用开发型模拟器进行人—车—环境系统的主动安全性分析,改善了汽车运动性能,已成为提高驾驶安全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这一段时期,汽车驾驶模拟在我国发展较快,清华大学、吉林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等高校都积极地开展研究工作,并开发出一些初级产品。20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自主研发汽车驾驶模拟器。1996年吉林大学建立了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开发型 adsl驾驶模拟器。该 adsl 驾驶模拟器具有真实的人-车操作界面、重复可控的试验工况、可任意嵌入实物试验、高速的仿真运算能力、 无风险的极限工况试验等功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成功的 mcgi-9410 计算机成像系统,装甲兵工程学院开发的mul-qjm 汽车驾驶模拟器采用了实时汽车动力学、运动学仿真模型和实时cgi 技术,不仅可以完成汽车驾驶培训,还可以进行车辆安全性、人机工程、交通工程等的研究。 南京大学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主动式三维汽车驾驶训练模拟器,采用三维场景人工智能技术。昆明理工大学交通综合模拟实验室也于 1999 年开发出了基于网络的 wm 汽车驾驶模拟器。现阶段,随着汽车保有量地增加,我国自行研制的训练型主动式汽车驾驶模拟技术已日趋成熟并进入商品化阶段,开发型汽车驾驶模拟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我国目前阶段的技术与国际前沿仍然有不小差距,在研发的规模和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存在短板,这也是我国科技研究方面的通病。

(2)驾驶行为研究的目标、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检索文献并收集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明确研究目的,初步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

(2)积极和导师交流探讨、进行小组讨论,修改并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1.第1周, 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任务书(相关参数)、校内资料收集。

2.第1-2周,方案构思、文献检索、完成开题报告。

3.第3周,整理资料、消化资料,外文翻译译文,修改、提交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高嵩. 基于OGRE和ODE的驾驶模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王力军,荆旭,滕贻健,等.汽车驾驶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进展[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09,05:34-37.

[3]张立存.汽车驾驶员控制行为统一决策模型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陶鹏飞.基于心理场理论的驾驶行为建模[D].长春:吉林大学,2012.

[5]曲婷.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驾驶员行为建模[D].长春:吉林大学,2015.

[6]甘霖,李灵犀,王飞跃. 高速公路驾驶员行为模型的建立与仿真[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3,03:357-362.

[7]周宇,栗觅,吕胜富.大脑信息获取与信息加工的状态识别[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08:2860-2863 2938.

[8]周立军.基于驾驶员信息处理特性的跟驰及换道模型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9]徐亮.基于MAS的驾驶行为决策模型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0]马勇.基于眼动分析的汽车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6.

[11]刘哲义.高速公路驾驶员生/心理特点对行车安全的危害与预防 [J].公路交通科技. 1999(03).

[12]郭雪斌,潘晓东.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特性与行车安全[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05,02:88-90.

[13]贾洪飞,隽志才,曹鹏.跟驰过程中驾驶员认知结构模型的建立[J]. 公路交通科技. 2005(11).

[14]王殿海,金盛.车辆跟驰行为建模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公路学报. 2012(01).

[15]周立军,王殿海,李卫青.人工神经网络及粒子群优化算法在跟驰模型中的应用[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9(04).

[16]陈晓晨.驾驶决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17]贾洪飞,司银霞,唐明.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信息加工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01:22-25 145.

[18]潘玲.基于驾驶员认知过程的车辆跟驰模型的建立[D].吉林:吉林大学,2006.

[19]刘雁飞. 驾驶行为建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20]许骏,李一兵.基于Markov决策过程的驾驶员行为模型[J]. 汽车工程,2008,01:14-16 60.

[21]王雷.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驾驶员跟车行为研究[D]. 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7.

[22]任晓明,薛青,郑长伟.虚拟驾驶员决策行为模型研究[J]. 计算机仿真,2012,10:14-17 352.

[23]闫学东,李晓梦.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层级式驾驶行为安全模型研究综述[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4,05:1-6.

[24]王彬.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跟车行为及其模型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25]闻育,吴铁军,周春芳,等.基于决策优化模型的驾驶行为建模方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04:704-707 728.

[26]吴超仲,严新平,马晓凤.考虑驾驶员性格特性的跟驰模型[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7,04:18-22.

[27]黄慧琼,覃运梅. 考虑驾驶员性格特性的超车模型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20-26.

[28]张万志. 驾驶员性格与行车安全[J].中南汽车运输,1995,05:18.

[29]李昕哲. 交通事故与驾驶员性格[J].汽车运用,2005,10:36.

[30]刘勋,吴艳红,李兴珊,等.认知心理学:理解脑、心智和行为的基石[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6:620-629.

[3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N].人民日报,2011-08-06006.

[32]陈海英.驾驶行为的心理解读[J].知识就是力量. 2012(10).

[33]石建军,史盛庆.驾驶行为的执行过程探讨[J].交通标准化. 2014(05).

[34]王晓原,杨新月.基于决策树的驾驶行为决策机制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8(02).

[35]李力,王飞跃,郑南宁,等.驾驶行为智能分析的研究与发展[J].自动化学报,2007,10:1014-1022.

[36]杨新月.基于认知活动链的驾驶员行为建模及仿真[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07.

[37] Lei HE, Chang-fu ZONG, Chang W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utomotive Simulation and Control,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5, China). Driving intention recognition and behaviour prediction based on a double-layer hidden Markov model[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C(Computers Electronics). 2012(03).

[38] J.K. Caird,S.L. Chisholm,J. Lockhart. Do in-vehicle advanced signs enhance older and younger drivers’ intersection performance? Driving simulation and eye movement resul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 Computer Studies . 2007 (3).

[39] A. Hamish Jamson,Natasha Merat,Oliver M.J. Carsten,Frank C.H. Lai. Behavioural changes in drivers experiencing highly-automated vehicle control in varying traffic condi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 2013.

[40] Xu Hui Zhi,Wang Yu Ping,Wu Chong,Cheng Guo Zhu,Pei Yu Long. 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Eye During Traffic Operation[J]. Advanced Engineering Forum . 2012 (5).

[41] Patricia Obst,Kerry Armstrong,Simon Smith,Tamara Banks. Age and gender comparisons of driving while sleepy: Behaviours and risk perception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 . 2011 (6).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