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名家科技大厦深基坑(三层地下室,挖深14.0米)支护设计开题报告

 2021-08-14 06: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 献 综 述

1.1基坑支护的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对基坑支护的定义如下: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基坑支护、加固与保护措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2.1工程概况

根据 勘察委托书及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拟建物安全等级为二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一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版)3.1.4条,综合确定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

名家科技大厦项目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胜利路以北,双龙大道以西(约80m),胜利路以北,规划建设中的胜太十八路以南,胜太八路以东,占地35亩,总建筑面积约11.6万m2,场地平面为180m75m近似的长方形。主要拟建物包括裙房(3层),主楼双塔(23层,最大高度99.3m),柱下最大轴力约为28000KN。配套的地下机械车库,涵盖了主楼与裙楼并适当外扩,形成了互通的整体3层地下室(最大开挖深度约13.70m)。场地及周边地坪标高9.70m;室内0.00标高10.00m。地下室总体高度约13.2m,地下室底板底标高约-4.00m。

2.2基坑规模及周边环境

场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胜利路北侧,属于坳沟~岗地地貌单元过渡地带。大部原为农田、民居,现为空地,地形基本平坦,地面高程在10.02~10.44m之间,地表相对高差0.42m。

1、基坑西侧:胜太八路

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最近处约5.0m。

地下室外墙距离道路路牙最近处约7.5m。

2、基坑东侧:已建建筑(1、5层)、地铁一号线

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最近处约4.9m。

地下室外墙距离已建建筑最近处约8.9m。

地下室外墙距离一号线最近处约78m。

3、基坑南侧:胜利路

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最近处约8.1m。

地下室外墙距离道路路牙最近处约10.6m。

4、基坑北侧:厂房(一层)

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最近处约5.1m。

地下室外墙距离厂房最近处约8.0m。

2.3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2.3.1场地水文条件

场地地下水分为孔隙潜水和承压水。

场地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松散堆积1填土构成的弱含水层组中,稳定水位埋深1.44~1.70m,稳定水位标高8.35~8.74m。由于1填土透水性不均,地下水分布、埋藏条件和运动具多变性。局部孔隙潜水具有上层滞水的特征,总体而言,场地浅部孔隙潜水因赋存介质的透水性较差,其富水性较弱;其水量受大气降水的影响,流向受底部隔水层地形控制,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地下水水量、水位随季节性变化较大,水位年变幅约1.0m。

场地承压水主要分布于新近沉积的饱和软黏性土~粉土层(2-4及2-5)构成的承压水含水层组中。场地承压水水位在地面下3.45~4.0m,高程为6.44~6.60m,水位较为稳定。其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径流和上层孔隙潜水,以地下径流为主要排泄方式。该层地下水随季节变化有一定升降,年变幅约0.5m。

岩土工程地质层的划分和评述:

场地位于秦淮河漫滩上,第四纪覆盖层厚度约30m,主要为冲积成因的黏性土、软弱土层及粉土沉积相。根据野外勘探鉴别、原位测试,结合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现自上而下描述土层特性如下:

①层 素填土(Q4ml):浅灰黄~浅灰褐色,主要为可~软塑粉质黏土混杂5~35%少量碎石砖块,上部可见植物根茎,成分及密实度不均匀,结构性差,填龄大于10年。该层遍布场地,厚度1.70~3.60m;层底标高6.45~8.74m。

-1层 粉质黏土(Q 4al):深灰~暗绿灰色,可塑。该层分布场地东北部,厚度1.00~4.20m;层底标高3.55~6.88m;层底埋深3.20~6.50m。

-2层 淤泥质粉质黏土(Q 4al):浅灰色,饱和,流塑,微具腥臭味,局部软塑。该层分布场地东北部的坳沟区(具体分布范围详见拟建物及勘探点平面位置图中的标示),厚度1.40~8.80m;层底标高-2.35~2.66m;层底埋深7.40~12.40m。

-3层 粉质黏土(Q 4al):浅灰褐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及浅灰色高岭土团块,局部为黏土。该层在场地东北部缺失,其它大部场地出现,厚度2.70~5.70m;层底标高2.65~5.73m;层底埋深4.40~7.40m。

-4层 粉土夹粉质黏土(Q 4al):浅黄灰色,很湿,稍密为主,夹薄层软~流塑状粉质黏土,干强度及韧性低,摇振反应迅速。成分、密实度不甚均匀。该层大部场地出现,局部因②-2层软塑粉质黏土侵蚀而缺失,厚度1.80~6.90m;层底标高-3.53~-0.74m;层底埋深10.80~13.60m。

-5层 粉质黏土夹粉土(Q 4al):深灰~灰褐色,软~流塑,偶见腐植物,夹薄层粉土,局部底部厚度约0.1~0.3m混杂碎砾石,碎砾石含量10~35%左右,次棱角状,碎石粒径0.5~4cm不等。总体摇震反应慢~无,干强度、韧性中~低。该层遍布场地,厚度11.90~19.40m;层底标高-20.51~-13.26m;层底埋深23.70~30.60m。

-6层 粉质黏土(Q 4al):浅灰色,可塑,可见虫孔结构。该层零星分布于场地西侧,厚度4.00~6.50m;层底标高-20.45~-19.76m;层底埋深30.20~30.60m。

-1层强风化粉砂岩(J1-2):棕红色,风化较强烈,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密实砂土混碎块状,手掰易碎,遇水易于软化崩解,非均质。场区该层普遍分布,厚度2.50~5.90m;层底标高-26.34~-22.98m;层底埋深33.00~36.40m。

-2层 中风化粉砂岩(J1-2):棕红色,以粉砂岩为主,间夹粉砂质泥岩,成份不均。岩芯呈柱状、短柱状,锤击易断。岩性属软~较软岩,岩体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IV级。该层遍布场地,揭露最大厚度11.30m,未钻穿。

2.3.2地质计算参数

根据提供的勘察报告,选取各土层的固结快剪指标作为基坑支护设计计算参数,并按照朗肯土压力计算理论作为土侧向压力设计的计算依据。

土工试验强度指标:

表1

层号

土层名称

直剪快剪

固结直剪

平均值

标准值

平均值

标准值

c

(kPa)

φ

(度)

c

(kPa)

φ

(度)

c

(kPa)

φ

(度)

c

(kPa)

φ

(度)

素填土

33

20.3

27

18.2

-1

粉质黏土

51

22.1

42

18.7

-2

淤泥质粉质黏土

14

5.9

12.1

5.1

20

17.5

17

15.6

-3

粉质黏土

60

17.9

48.7

15.2

53

23.2

46

22.0

-4

粉土夹粉质黏土

26

9.2

20

21.7

15

20.1

-5

粉质黏土夹粉土

17

10.6

14.9

8.7

24

22.3

18

20.6

-6

粉质黏土

45

14.9

38.1

14.0

39

22.7

35

22.1

2.4 基坑支护方案的选取

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挖深并结合本基坑特点等诸方面因素,本着"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方便施工、重点明确、通盘把握、结果可控"的原则,整个基坑采用"整体顺作"法实施,本基坑采用的支护形式为:

①.整个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两道砼支撑作为支护结构体系;

2.5 地下水防治

①. 基坑外侧采用三轴深搅桩形成封闭止水帷幕进行止水,内侧采用"管井"进行疏干降水,并结合"明沟加集水坑"进行疏干排水,使基坑有一个干燥的施工环境;坡顶设置"截水沟"排水系统进行截 水,及时排除雨水及地面流水;如在雨季施工必须准备足够的抽水设备,做到雨水能及时排除。

2.6 计算书内容

1、结合拟建场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进行各种方案的比选,选择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的深基坑支护方案。

2、掌握深基坑支护的设计计算过程,进行抗倾覆、抗隆起、抗滑移、抗管涌和整体稳定性验算(要求笔算和电算相结合)。

3、选择合理的止水方案,进行止、降水的设计计算。

4、提出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的监测内容和控制标准。

5、撰写符合工程实际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6、绘制基坑支护设计和降、排水设计、支撑、围檩、立柱桩、降水井平面图、剖面图、大样图。

7、编写基坑支护设计报告。

8、检查、复核,准备答辩。

2.7 参考文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

[7]《基坑工程手册》(第二版),刘国彬 王卫东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1;

[8]《深基坑工程》,陈忠汉,黄书秩,程丽萍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1]《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32/J12-2005);

[12]《建筑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2-2002);

[1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2003);

[14]《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1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