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动特征以及驱动因素分析开题报告

 2022-02-02 09: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气候适应能力强,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单位产量高,兼具“粮经饲”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玉米的总产量迅速增长,从1978年的5595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25717万吨,增长4.6倍,在粮食总产量中的占比从18.2%增长到39.1%,玉米的产量在1998年超过小麦,相继于2012年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种植规模最大的粮食作物。2003年以来粮食总产量出现“十三连增”的局面,这是由于粮食生产的内部结构调整,由高产的玉米替代其他粮食作物,带来总产量的增加(朱晶等,2013),为实现我国粮食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在全球气候变化、国内外市场变化以及国内相关政策不断变化的背景下,2010年我国从玉米净出口国变成了净进口国,此后每年都需要从国外进口一定的玉米来满足国内的需求,而国内玉米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国内玉米生产的形势逐渐严峻。近几年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所下降,玉米的生产布局发生了一定的调整。鉴于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从国内的玉米生产布局着手,致力于找出玉米生产布局空间变动的特征及原因,理清其内在发展规律,有助于判断在未来我国玉米供应形势,并对我国各地区玉米生产提出差异化发展策略,对于稳定全国的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为玉米生产布局调整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关于生产布局变动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关于粮食作物生产布局的研究较为丰富,不少学者关注中国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黄爱军(1995)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中心呈现逐渐北上和西进的趋势;高帆(2005)观察到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出现了从四川、湖北、湖南等“中心”向东北、西部“边缘”转移的倾向;陆文聪等(2007)认为东部一些省区粮食生产地位在逐步下降 ,而东北和西部的一些省区粮食生产地位在不断增强, 成为新的粮食生产主要省区;邓宗兵(2013)认为粮食产区逐渐向东北和中部集中;吴建寨等(2015)计算发现2000年之前,生产重心沿东北—西南方向来回摆动。从2001年开始,粮食生产重心呈持续的东北向移动,与杨春(2008)的发现相吻合;顾莉丽和郭庆海(2011)认为全国粮食生产区域由南方持续向北方转移,由东部、西部逐渐向中部推进,其中东南沿海区粮食生产急剧萎缩,而东北区和黄淮海区成为了全国粮食增长中心。总的来看,虽然研究的时间段不完全一致,但是不同学者对我国粮食生产布局的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普遍认为我国粮食生产经历了“向东北-西南集中”到“向东北和中部集中”的改变,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总目标是,基于区位理论、农业经济学理论和空间经济学理论,运用统计数据,采用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深入探究玉米生产布局的历史变迁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理清其内在发展规律,从而判断我国玉米未来的供应形势,对于稳定全国的粮食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找出玉米作物生产布局的变动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主要种植区域和省域层面制作专题地图,并采用一定的空间指标进行测算,找出变动的特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

①文献归纳法

对国内外关于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迁以及驱动因素分析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回顾,了解已有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经验等,为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 本课题对1978年-2018年间我国玉米的生产布局变迁进行分析,相比其他研究,更新到最近的时间段;

2. 使用gis制作专题地图,形象地展示空间布局变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本研究预计4个月内完成,具体研究计划如下:

2020年2月-2020年3月:完成国内外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完善研究综述以及理论分析;

2020年3月-2020年4月:完成数据收集与处理,绘制相关专题地图,做好描述性统计与空间统计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