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意象的营造开题报告

 2022-01-26 11:03:5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 1、审美意义:审美是一种内在感受,是心理活动过程中对事物的感觉。这里提出的审美需求针对乡村景观受众人群而言,是指欣赏过程中对乡村景观的感受。走进乡村,人们首先期望看到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地域景观,比如云南元阳的梯田,婺源的油菜花田,江苏兴化的垛田;其次是在乡村中感受朴实自然的氛围,然后在这种氛围中净化自我的心灵。  2、生态意义: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复合体。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是将自己的作品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来考虑的,尤其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需要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强调人与整个自然界的相互依存,以实现人类与生态系统间关系的和谐。二、国外研究概况 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为欧洲一些旅游开发者所重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萌芽阶段,到观光、度假和体验阶段,活动内容和形式日趋完善。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高档次的旅游度假活动。1998年,法国游客中33% 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44%)。当年,法国乡村接待的200 万(其中1/4 是外国游客)游客中,50%是中高级雇员或自由职业者。这些游客非常稳定,据法国小旅店联合会统计,七年来一直采用乡村度假方式的度假者占44% ,更有15%的度假者每年都住在同一地方。他们选择乡村度假,不是为了收费低廉,而是在寻找曾经失落了的净化空间和尚存的淳厚传统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从这些可以看出,目前在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芬兰很受欢迎。夏季休假期间,人们更愿意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大自然中享受既无喧嚣又无污染的田园诗般的乡村生活。占地90公顷的伊洛拉农场是芬兰一处普通的乡村旅游场所。十几座红白相间的木制农舍掩映在树林中,桑拿木屋飘散出青烟,花白的奶牛和枣红色的大马在牧场里悠闲地吃草,远处是大片的农田和森林,一派典型的芬兰乡村景象。伊洛拉旅游度假农场的主建筑是一座包括餐厅、咖啡屋、厨房、小商店和小邮局的二层木楼。可容纳80到100人的餐厅兼会议大厅布置得舒适整洁,墙壁上装饰着主人亲手绣制的芬兰风景画:春天的桦树、夏季的湖泊、金秋的森林和寒冬的雪景。像这种以特定景观意象来构建芬兰特有气息的乡村旅游场所,在芬兰有几百处。芬兰政府的旅游部门对它们实行质量管理,主要内容是旅游环境和旅游内容是否体现芬兰传统乡村文化及设施完备性。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三、国内研究概况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主要是从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乡村率先开始的,如北京郊区的民俗接待户、成都的农家乐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具有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种类繁多的特点,乡村旅游已涵盖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乡村旅游点虽多,却大多分布较散、规模小、投资少,真正上档次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屈指可数,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俗民情各具特色,从而使我国乡村旅游的内容丰富多彩,再加上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对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开发利用形式,使我国的乡村旅游形式不拘一格,种类繁多。比如小桥、流水、人家 的江南水乡村落的景观意象,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的皖南山区古村落的景观意象,土楼安其居,风水助其祥的闽、粤、赣等地客家古村落的景观意象等。四、应用前景 乡村旅游的强大动力来源于乡村意象。鲜明的乡村意象是乡村旅游得以开展的巨大财富。乡村意象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无形的旅游资源。它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的作用一样,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比拟的。乡村意象强调的是乡村的一种整体氛围,而这种整体氛围的体现,必须靠对内营造和对外宣传两方面结合才能完成。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在乡村营造一种可印象性的整体氛围,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宣传把它推向市场。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都是靠这种方式树立起鲜明的乡村意象,进而发展乡村旅游的。 根据乡村旅游活动对象上的古、始、真、土的特点,突出古村落古朴的景观意象和浓郁的文化意象,在一些具有典型文脉特征的古村落,开展古村落观光游。如皖南徽州地区的宏村,粉墙黛瓦,古色古香,且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古村落观光游的好去处;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做一天茶农旅游项目,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活动。如昆明推出的彝族农家乐、沙朗白族农家乐和滇池渔民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十分火爆,已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参考文献:[1] 钟虹滨.传统村落人文景观意象的营造[J]. 住宅科技,2007,(9).[2] (美) 凯文林奇著.城市的印象[M].1990.[3] 王恩涌.人地文化[M].1989.[4] 丛昕.从山水田园诗看乡村景观意向的营造[J].艺术百家.2013,(7).[5] 邓球柏.帛书周易校释[M].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6] Wolfgang,Assfalg.The optimal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J].Applied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1993.41(2).[7] 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三联书店,1995.[8] 丁绍刚.景观意象论_探索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对传统意境论传承的途径[J].中国园林.2011,(1).[9] 丁运超.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0] 刘沛林.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11] 江山.浅析农家乐及其景观规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8,(10).[12] 郭涛.乡村旅游景观的本土化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景观意象与乡村旅游结合研究内容:1.鲜明乡村意象的树立2.乡村意象内涵的挖掘3.现有乡村意象的维护4.意象与乡村景观的结合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如何合理地利用地形营造景观2.如何挖掘建筑本土化特色3.如何利用采用乡土植物营造效果4.如何发挥景观小品的点睛效果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法、查阅资料法、分析研究法

技术路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我国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却多是粗犷的农家乐,少有精致细腻的诗意体现。不可否认,这种粗犷的农家乐确实体现了一种乡村自古传承下来的风情习俗,但是这种体验是基于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形,而乡村诗意景观的营造正是帮助乡村旅游于这种最基本的旅游模式提升至一个新高度文化的传承。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5年12月-16年1月:查资料,做好开题报告的工作16年1月:查资料,翻译英文资料、写专业文献综述16年3月:实地考察,测量分析数据第二阶段:设计阶段16年3月初:设计初稿,出大概方案16年3月:设计出总图和功能分区16年4月:设计出详图,包括三个详细节点16年4月底-16年5月初:完成设计,开始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