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桤木苗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开题报告

 2021-09-13 10: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平衡施肥是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以栽培制度为中心,土壤为基础,均衡地或平衡地供应植物各种必需的营养元素的原则,也指根据矿质元素对植物所起的生理作用,结合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适法地施用,以求少量、高效、经济、无污染的施肥技术或既能保证植物对各种必需养分的充分需要又能有适宜比例的合理施肥和科学施肥技术。红桤木苗期平衡施肥的研究为红桤木的造林和定向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了苗木的质量,节省了肥料,减少环境污染。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901年氮肥从日本输入我国台湾,开创了我国施用化肥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施肥工作,1950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议,商讨土壤肥料工作大计。会议提出了我国中低产田的分区与整治对策,对我国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评估,将科学施肥作为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随后重点推广了氮肥,加强了有机肥料建设。1957年成立全国化肥试验网,开展了氮肥、磷肥肥效试验研究。1959~1962年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和第二次全国氮、磷、钾三要素肥效试验,在继续推广氮肥的同时,注重了磷肥的推广和绿肥生产,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摸清了我国耕地基础信息,1981~1983年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大规模的化肥肥效试验,对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协同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开展缺素补素、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推广,研究探索了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工作方法,总结出了测、配、产、供、施一条龙的测土配方肥技术服务模式,初步建立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

  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施肥目标也进行了3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20世纪初到80年代中期,以单纯追求作物高产为目标,氮、磷、钾肥相继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施肥效益不断增长;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以两高一优(即高产、高效、优质)为目标,广泛开展复混肥示范推广,单质肥料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发展,复混(合)肥料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化肥施用总量迅速增加,但由于大部分地区忽视土壤测试和田间肥效试验,盲目施肥现象普遍,施肥效益开始下降;第三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全面进入生产与生态并重的施肥阶段。受农村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的限制,在旧的工作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而新的工作机制又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这些先进实用的施肥技术一直停留在小面积、小范围试验示范阶段,习惯施肥、甚至盲目施肥的现象仍十分普遍

1840年,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liebig)提出了矿质营养理论,为化肥的生产与应用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1842年英国人劳斯取得骨粉加硫酸制造过磷酸钙的专利权,开创了至今160余年的化肥施用历史。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化肥增长势头强劲,所占比例超过了发达国家,在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亚洲特别是中国已成为世界化肥生产与消费大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研究拟在下蜀林场选取生长一致的一年生红桤木苗,在温室内采用控制条件下的盆栽试验,对氮、磷、钾肥进行配比,试验设计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旋转设计,试验共设三因素五水平15个不同施肥处理,5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生长一定时期观测盆栽苗的各项生长指标,并对各处理红桤木采样,分析红桤木体内相关理化指标。

本研究从3月初开始,前期主要对红桤木平衡施肥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采集红桤木苗木。3月中旬后开始预实验,了解难点重点,配置相关试剂。4月开始实验。

4. 研究创新点

试验设计采用三元二次回归旋转设计,试验共设三因素五水平15个不同施肥处理,5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筛选红桤木生长氮、磷、钾的最佳配方。

本研究利用旋转设计筛选出红桤木生长所需氮、磷、钾的最适配方,使其在实际生长的运用中既不会因为多施而浪费肥料、污染环境,又不因为少施而造成生长量的不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