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性恋性身份认同形成过程的研究—兼议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中的比较开题报告

 2022-03-02 09: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当下社会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相辅相成,稳步发展。社会越来越宽容,随着人们思想的包容与开放越来越多的同性恋人群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人们熟知的哥哥张国荣,苹果ceo库克,名嘴蔡康永,演员伊万麦克莱恩,好莱坞梦工厂三巨头之一的迈克格分以及才女朱迪福斯特等等。。对于同性恋的认知,西方学界和公众经历了一个三段式的过程:对于存在的同性恋现象未有深刻认知→对同性恋行为病理化异常化的认知→对同性恋行为深刻、透彻的认知。与之相应,西方学界和公众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式的过程:人们的态度由最开始的赞成、普遍接受,到18世纪视之为病态,压抑、反对,到近现代的理解、包容、甚至将其重要化、不可替代化。而在中国历史虽早有记载但是却连亚文化都算不上,一直处在被忽略的境地。

现如今单亲家庭的数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流传这么一句话,单亲家庭易出同性恋,这句话不像凭空捏造却也不是那么有理有据。如果说同性恋人群是生活在一片孤岛,那么单亲家庭中的同性恋人群就是生存在了孤岛的背阴面。能确定的是单亲家庭的同性恋人群往往比家庭健全的同性恋过的更为艰辛,在社会上行进的更加困难。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并在内心重整异性恋主流文化和同性恋亚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性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性身份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均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我所想研究的正是在单亲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单亲家庭这个环境为这样的性身份认同带去的影响是什么。通过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让大众更了解同性恋这样的性少数人群,特别是单亲家庭中的同性恋群体。用科学和理论的方式向大众展示同性恋的性身份形成过程,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不是一种疾病也不需要治愈,世界上不在恐同,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这种不同性向的选择。为少数群体争取他们应当获得的权利。《同性恋婚姻法》这二十年来在两会上屡败屡战,屡战屡败,2000年开始,社会学家李银河起草《同性婚姻法案》并不断完善:这将成为中国保障人权的有力证明,代表党和政府的先进性;婚姻可以让同性恋者建立和保持长期关系、减少性病传播;可以大幅减少同性恋者进入异性婚姻,避免大量婚姻悲剧;有利于人口控制;同时这也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但是为什么不被接受,社会的接受度还不够,文化是需要传播的,同性恋文化相对于异性恋的主流文化是属于亚文化,在中国它或许连亚文化都称不上,没有人传播正确观念理性思想那么人们永远也不会认可同性恋这样的性少数人群的权益,让更多人理性认识单亲家庭中的同性恋这是我所希望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联系客服!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有医学研究指出,同性恋取向是与生俱来的,在1993年,美国的遗传学家迪恩·哈默就指出了“同性恋基因”的理论。但在他的xq28和8号染色体被提出来作为理论支撑的同时,他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过程的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看来,即是在童年时期的部分情感没有被满足,引发的同性恋性取向。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学理论认为,同性恋取向是由于性别社会化时期对于个体行为的强化和惩罚形成的,如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同性亲密行为得到赞赏(即强化),或异性亲密行为得到惩罚,都有可能影响其性取向的形成。性别社会化作为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环境和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家长与个体的亲子关系,对个体性别认同、对性取向的确定产生的影响有其独特的作用,甚至有学者提出“家庭动力是同性恋主因”,认为家庭的影响是同性恋者性取向的主要成因。

本次研究正是针对在单亲家庭中同性恋的性身份认同过程来研究单亲家庭对同性恋形成的影响。对比非单亲家庭中的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的过程有什么特殊性?是否真的是单亲家庭中的同性恋比例较大?而单亲家庭是否又是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的催化剂?在同性恋进行性身份认同时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对其认同过程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单亲家庭中的同性恋群体又能从家庭或者社会中获得什么样的支持?通过探究在单亲家庭中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来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联系客服!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对象我选择的是16到25岁的同性恋群体,利用我身边的资源我已经跨入周边的同性恋群体的圈内,在qq群贴吧以及同性恋特有的交友软件上和身边朋友中进行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次研究先运用问卷进行一次普查观察其中的单亲家庭比例。在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抽样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资料录音信息全部保密。抽样的对象大致为4名单亲家庭同性恋人群和两名非单亲。

研究内容大致是先探究单亲家庭同性恋比例再着重研究在单亲家庭中同性恋性身份认同的过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联系客服!

4. 参考文献

[1]杨燕君,张晖,秦小洁,梁穗. 广州大学城在校大学生男同性恋者生存质量及其同性恋性身份认同情况调查[J]. 热带医学杂志,2015,(03):381-384 420.
[2]李放,郑雪,麦晓浩,邬俊芳,王一博. 年轻男同性恋者内化同性恋嫌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自尊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J]. 心理科学,2014,(05):1204-1211.
[3]李银河,郑宏霞. 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及影响因素[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31-36.
[4]白璐,徐震雷,汤海明. 社会性别规范与男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J]. 中国性科学,2013,(03):78-83.
[5]佘文斌. 网络社区中的同性恋身份认同[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44-148.
[6]魏伟,蔡思庆. 探索新的关系和生活模式关于成都男同性恋伴侣关系和生活实践的研究[J]. 社会,2012,(06):57-85.
[7]王中杰,冯成亮,耿耀国. 男同性恋大学生性身份认同的定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08):620-625.
[8]王晴锋. 生存现状、话语演变和异质的声音——90年代以来的同性恋研究[J]. 青年研究,2011,(05):83-93 96.
[9]陈亚亚. 女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家庭给传统婚姻制度带来的挑战[J]. 社会,2009,(04):107-129 226.
[10]刘俊,张进辅. 同性恋认同发展的理论模型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9,(02):403-413.
[11]刘颋颋. 同性恋者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2]魏伟. 城里的“飘飘”:成都本地同性恋身份的形成和变迁[J]. 社会,2007,(01):67-97 207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年11月至2022年1月,确定论文选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2.2022年2月,下达任务书。3.2022年2至3月,完成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4.2022年3月至4月,完成论文初稿。5.2022年4月至5月,完成论文二稿。6.2022年5月底,完成定稿,打印论文稿并上交。7.2022年6月初,评阅论文,准备论文答辩。8.2022年6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完成相关表格。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联系客服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