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孤残儿童融入寄养家庭的需求分析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1:08

全文总字数:4700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一) 研究目的1、从微观个人层面来说,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所学知识及技巧,对孤残儿童融入寄养家庭的需求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研究,使寄养家庭及社会更加全面的了解孤残儿童的需求和问题,帮助孤残儿童走出心理阴影,更快融入寄养家庭,在重新获得完整家庭的同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助其更快融入社会。

2、从中观机构层面来说,我国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模式是在福利院儿童数量多、增长快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仍处于发展和探索的初期阶段。

通过对孤残儿童融入寄养家庭的需求分析研究,可以促使家庭寄养模式体系的完善和进步,为孤残儿童提供更好的寄养家庭环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一) 孤残儿童的界定孤残是指失去亲人和自立能力的人,通常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是三孤人员(孤老、孤儿和孤残)之一,属于社会上的绝对弱势群体,是需要社会救助的人群。

孤残儿童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对象,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他们的生存和发展。

200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并指出: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困难、最弱小的群体,最需要关爱,最需要呵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三、研究内容及计划(一)研究内容1、通过访谈和实地观察获取数据和基本资料,以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状况和现实情况,对象包括:孤残儿童、儿童福利院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寄养家庭成员。

2、通过对获得数据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寄养家庭中孤残儿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构建图表以解释说明,发现问题;尝试从孤残儿童个人、福利院、社会、寄养家庭、工作人员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孤残儿童融入寄养家庭的具体需求。

3、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从理论上提出优化和完善目前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方法,为形成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理论借鉴。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四、特色与创新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模式,是在福利院儿童数量多、增长快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仍处于发展和探索的初期阶段。

纵观可查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多半是纸上谈兵,没有深入到寄养家庭深处,对于国内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现况缺乏第一手真实的资料,而笔者恰好有亲戚是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的一线工作者,所以有机会深入到孤残儿童寄养家庭的内部,与孤残儿童同吃同住,共同体验寄养家庭的生活,研究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在研究范式上,从现有的研究汇总来看,研究者多于福利院、社会等救助者角度来研究孤残儿童的寄养家庭模式,对于孤残儿童本身以及寄养家庭基层一线工作者,如寄养家庭夫妻的需求,寄养家庭自身孩子关注情况,没有从寄养家庭组成人员本身的角度对孤残儿童寄养家庭模式进行研究,研究多是空中楼阁。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