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问题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开题报告

 2021-08-14 18:20:3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断加速,以经济迅猛增长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加快,由此引发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重新分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等一系列社会变迁,在这个过程中,贫富差距的扩大、人口流动频率的增加和婚姻家庭关系的紧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流浪儿童的增多,可以说流浪儿童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副产品。而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民政部流浪儿童问题课题组等通过对离家出走学生、父母双亡的孤儿、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以及流动儿童等各个群体的调查,发现这些群体成员都极易变成流浪儿童,从上述情况来看,我国潜在的流浪儿童数量非常庞大,有几百万人。[1]同时,这群数目庞大的儿童在流浪的过程中,因缺乏必要的生活手段,只能依靠乞讨、拾荒来维持的生活;流浪儿童一般也没有固定的住处,并且可能面临着各种侵犯,甚至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走上犯罪道路。流浪儿童既是容易受到侵害的对象,也是易受到各种犯罪分子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群体。因此,政府和社会应特别重视流浪儿童问题,加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力度。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归纳:

一、流浪儿童与社会救助概念界定

(一)流浪儿童的定义及特征分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一、解决问题

本文主要致力于我国流浪儿童机构救助模式的研究,以笔者实习过的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作为切入点,再从机构救助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国内外机构救助模式发展的基本历史脉络,分析当前机构救助效率偏低等现实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国内一些典型模式郑州模式、广州模式等机构救助模式的探索,提出优化机构救助服务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做一个初步总结和评述,再而引申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笔者将以社会排斥理论、需要理论、儿童福利观等作为理论支持,以文献研究方法为主和个案访谈法为辅的定性研究进行探讨。通过查阅一些权威的期刊和书籍,借鉴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并根据在南京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实习经历和真实的个案,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一个现实性的结论,为改善我国流浪儿童机构救助模式提供一些建议,从而进一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