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高公岛村人居环境改善规划—C开题报告

 2021-08-08 01:08

全文总字数:1962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城市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使城乡差距日益显著,还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随着连云港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整体有了较大的提升,改善村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也已成为当下农民迫切关心的问题。本课题以江苏省连云港市高公岛村为例,探讨研究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规划与设计方法。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及文献查阅等方法,发现高公岛村人居环境的现存问题,探讨分析了村民对于环境改善的意愿及需求,合理利用高公岛本身的景观资源特色,并结合景观生态学、建筑学、规划学、政治学、经济学及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提出了改善高公岛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具体设计方法。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出一套适合高公岛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理论价值体系,并探讨出切实可行的规划与设计措施,全面提高高公岛村的整体环境水平,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并为同类的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借鉴,从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整治方案和建筑修整措施,有助于改善高公岛村的生活环境。方案突出高公岛的景观生态特色并有效保护高公岛村本身景观的整体性和地域性特征。同时,高公岛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也间接地推动了高公岛的经济发展进程,协调了山地、水系,养殖业与村庄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城乡一体化的全面推进。课题将给出改善高公岛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具体设计方法并为我国其他同类乡村的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建设性的案例示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自2013年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各地均进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实践,发展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为今后乡村改造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例。每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的基本内涵。目前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各地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江浙、京冀等地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建设实例。浙江省舟山群岛北部的嵊泗县作为海岛县,经过生态改善,积极发展海岛旅游,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代表性示范。嵊泗县自2011年启动美丽海岛建设,通过村落环境整治、主题景观打造、休闲业态引导等举措,对分属五龙乡和黄龙乡两个不同乡镇的五座特色渔村统一规划布局,将美丽风景连点成线,形成了东海五渔村的特色景观。遵循着一岛一韵、逐岛推进主要岛屿建设和一村一品、连线成片美丽乡村建设思路,嵊泗县以全域建设为路径,对每座岛屿和每个渔村进行分类打造,五年来已经成功培育1个省级精品示范区、4个省级特色村、7个省级历史文化村、13个市级精品社区,完成31个村庄风貌改造。

国外乡村环境改造起步较早,有着许多成熟可借鉴的案例。日本岐阜县白川乡合掌村利用其自身自然资源及建筑特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并由此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景观。如今这里被称为日本传统风味十足的美丽乡村。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以连云港市高公岛村为研究对象,对高公岛村的景观与生态现状实地调研,对村民的需求及意愿调查询问,并对调研结果分析总结。

2结合时代背景、村庄现状问题、当地景观特色及乡村景观生态相关理论知识,探讨出高公岛村人居环境的具体改善与修整政策,设计切实可行的规划改造方法,以提高高公岛村的人居环境水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课题以江苏省连云港市高公岛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背景梳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从自然环境、空间布局、村庄形态、乡村建筑、乡村景观、基础设施、经济以及村民认知意愿与管理政策等各个方面对村庄人居环境进行全面考察评估,提出合理的规划改善措施,进一步按照保护资源合理开发、继承传统风貌、构建科学景观体系、发展产业化村庄经济、实施科学管理的要求去改善提升村庄人居环境。

高公岛村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位于连云港滨海风景区内高公岛乡,村庄北面依托后云台山,南面直达黄海海岸,地形起伏较大。村庄属于典型的海边渔村,村庄南部有海产养殖渔场,主导产业为紫菜养殖业与捕捞业。

居住建筑具有当地渔村特色,地基较高,建筑材料为当地石材。建筑密度极高,且依据地形起伏而建,格局混乱。海岸线为养殖业与工业码头,管理混乱,垃圾遍地。故如何协调好人居环境与特有海岸地形以及养殖业的关系是本课题的研究难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