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钟山风景区琵琶湖景区规划和空间改造设计1组-1——生态雨洪规划与可持续化淤泥景观开题报告

 2021-08-08 21:39:4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我国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对雨水的态度都是快来快走,建立庞大的排水系统,将雨水快速排出常常是规划建设者们追求的效果。往往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易洪,易涝,易失水,也易积水。因而雨水容易造成对公园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新型排水方式将雨水看做资源,对雨水的态度是留,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其主旨是在排水过程中将雨水净化,使到达江河湖海的雨水减少,污染减少,因此能有效利用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并能净化雨水,减少水污染,美化环境。本课题以南京市钟山风景区外缘的琵琶湖风景区为例,重点探究新型城市公园雨洪淤积和管理的措施设施,使公园在处理雨洪方面更科学化、生态化。并结合城市生态主义设计思想,通过对设计方法的探索,研究传统文脉结合现代城市人的需求在现代城市公园绿地中的运用;通过对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的探索,实现绿地景观的功能和形态多样性的升华;通过对场地价值的探索,合理有效利用场地条件,创造环保绿色并具有复合价值的公园绿地。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概况: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到2020年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对南京琵琶湖风景区的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调研项目包括:周边环境的道路交通、社会条件、市政规划;景区的自然因素(水文、土壤、植被、动物、地貌、气候);景区的的人工因素(人工构筑物、历史遗迹);景区内的行为活动;景区内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内因之间存在的问题。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理论分析、定量分析,进一步统计、分析、归纳琵琶湖景区的调查研究结果。

2、以南京琵琶湖风景区的城市雨水利用作为研究对象,查阅相关文献,剖析国内外具有显著成效的雨洪管理的成功案例,并加以理论、方法、原则的总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南京市琵琶湖景区位于钟山风景区外缘景区前湖片区内,该区南、西临明城墙,北临太平门,东临前湖景区中山植物园二期,占地总面积16.58公顷。城墙、山林、湖水构成琵琶湖景区主要组成部分,景区内地形起伏变化,高差变化明显,地表水系面积较大。如何调节好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景观建设之间的平衡,如何面对大自然赋予的雨水及相关的诸多城市水体问题,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雨洪管理新体系是这次课题研究的亮点。设计力求在总体把握规划方向的基础上,对个分项、分区、节点与建筑等进行有步骤地细化,融合城市雨洪管理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建设于一体,创造可持续的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把自然规律与人工景观结合在一起,通过公园作为载体,提升城市现有雨洪管理基础设施的能力,建造能够适应气候变化,更有效、多功能的基础设施,对现有城市公园和基础设施各自单一功能的建设模式进行协同整合,建生态型的城市雨水管理景观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可持续、近自然和多功能的城市雨洪管理的创新目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