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边缘区生产性农业景观的构建可行性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22:29: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通过对国外先例的分析,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以及相关政策,研究在当前环境下,以都市边缘区生产型农业景观的构建来解决城市过度扩张所引发的问题是否可行。

意义:都市边缘区生产性农业景观的构建能够有效地限制城市无止尽向外扩张的趋势,并且对城市发展造成的生态伤害进行弥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可以为城市提供粮食产品,作为绿地景观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都市农园建设经验总结表[1]

概念

时间

德国

将都市农业限定为城市市民的庭院农业

世界最早提出都市农业的国家

19世纪初德国政府就向市民提供小块田地,建立自给自足的市民农园

19世纪后半叶,德国政府建立市民农园体制,并于1919年制定市民农园法

日本

指分布在都市工商业区、住宅区等区域内,或者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殊形态的农业

亚洲最早出现都市农业的亚洲国家

美国

人类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一部分,都市农业可以将城市人同自然连接起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到美国经济学家重视

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发展计划署

都市农业就是都市和都市边缘农业,指的是在大都市内或都市圈周围,利用城市间的间隙市,包括耕地、山地、水面,从事种养业等经济活动,是

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生态、旅游、休闲产品的现代农业。

[1]刘春凤,蔡建明,牛亚菲.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及理论研究进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284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面积无节制地快速蔓延,绿地面积越来越少。而城区的迅速扩张也导致了城市边缘区农业用地的锐减,与此同时引发了许多问题。

首先是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使得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比例大幅上升,这样的地区治安问题得不到保障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此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自身不能融入城市也得不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同时带来了诸多如交通问题等安全隐患,长此以往城市的运转机制将难以为继;而且高速的城市扩张使原有的农田、林地等绿地变成了单一的建设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雾霾、城市内涝、温室效应等等已成为国民性的话题。

在国外,随着城市规模增大和农业景观的稀缺,构建生产性农业景观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实践。包括荷兰、德国、英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美国。它们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已经各自形成了适合国情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在这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功不可没。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实践经验,再配合我国国情来看生产型农业景观构建的可行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与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吸取国外经验的有益成果,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运用绿色城市主义、新区域主义等新视角对课题进行研究。

对国际比较和归纳演绎等方法的合理运用,利用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案例剖析等研究手段,对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的新的思考,探讨都市边缘区观赏性农业景观构建可行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