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生活于你 一次而已》的创作开题报告

 2021-08-08 00:38:34

全文总字数:5346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毕业设计将以青年与现实的关系为拍摄主体,以电影剧作创作为拍摄手法,创作拍摄《生活于你 一次而已》剧情片作品。这种现实类型叙事故事并不会存在多么环环相扣的蒙太奇手法,而是从画面中缓缓叙述出自己的想法。让观众通过画面自己了解当时的环境,主人公的心境;用些许牵引的话语引导观众,而不让观众过分沉溺于画面中,运用自己的一定的理性思维来思考,达到情与理的中和。

意义:本次创作,想通过镜头联系起青年与现实生活前路的迷茫引起人们对现代青年的关注,也希望让更多的人在影片中看到自己现实生活的影子。微电影的创作为剧情片,可以体现出现实青年的思考。本次创作希望借由拍摄的作品,来完成自己在本科阶段的梦想,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从中得出感悟。如同阿尔都塞的双重镜子理论,人们观看在密封的空间的电影荧屏,看似是接受导演思维的客体,但是在观看中我们从电影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会随着电影中所塑造的形象一起来经历喜怒哀乐。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包括《一一》,《大象席地而坐》等研究都市人生和《青红》,《孔雀》等研究乡村年轻人在当时年代的挣扎。中国都市电影是当代都市化进程中最真实、生动的影像载体,它一方面忠实记录着现代都市的变迁并呈现给观众,另一方面也形塑了以现代都市为载体的全新的文化场域和社会结构。作为都市景观的视觉符号意象,都市电影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它的发展历程也折射出中国城镇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并承载了当代人对于现代、世界、未来、全球化的新的空间想象。进入新世纪以后,都市电影的创作景观愈加繁盛,以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北京遇上西雅图》、《失恋33天》、《同桌的你》等为代表的新都市电影,以强势潮流席卷了当今中国影坛。

而谈及新世纪以来的都市电影,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电影中大量涌现的中产阶级形象,在都市电影蓬勃发展的今天,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人物形象正以其消费前卫及品位阶层的姿态引领着全社会的时尚潮流与生活方式。本文首先从职业、教育、财产三个方面界定了中产阶级的概念范围,接着采用电影文本细读法对新世纪以来都市电影中的中产阶级形象进行分析、总结,由此发现,近年来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场域随之发生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特征。同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使得新世纪中产阶级的文化品位和阶层认同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中产阶级的品位更多地具有了丰富的阶层区隔意味。此外,都市电影对当前的中产阶级认同(包括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包括生活方式、爱情观念和事业追求等诸多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因断裂而缺失的情形下,西方生活方式与道德价值观正在中产阶级日常生活中悄悄地蔓延,并已经表现出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新世纪以来的都市电影,以特有的方式关注和映射中产阶级的心理状态和他们的生活处境,塑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中产阶级形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大量都市电影表现出的是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中产阶级文化镜像,电影本身并不在意是否切合事实,使得这些中产阶级形象具有极强的夸张性与虚饰性。尽管如此,都市电影还是对转型时期社会心理的一种投射或者迎合。不过从根本上讲,它无疑还是停留在大银幕上的中产阶级镜像,我们不能将它当作现实来看待,但是都市电影依然给人们造成了一种错觉与幻像,如果把握不当,甚至会是一定程度上的误导。针对这一问题,对新世纪都市电影中的中产阶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把握住都市电影和阶层社会的发展脉络。

国外:美国的马丁斯科塞斯,欧洲的贝拉塔尔等也在一直研究都市人生的迷茫;日本的是枝裕和,北野武等导演的《步履不停》,《坏孩子的天空》等也是重要研究影片。日本治愈系电影和生命美学的关联点可以从几个具体方面来观察。首先, 从日本传统的生命观念来看, 影片中高度情绪化的人物形象、人与物之间的审美想象性关系、人物审美化的生命存在方式都是着眼于从人自身生命最为根本的感性体验入手, 这正体现出生命美学得以立足的基本, 即人作为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其次, 日本治愈系电影重在治愈生命的创伤, 因而从根本出发点来说, 就是对生命美学之生命最高生存方式的一种跟随;再次, 日本治愈系电影之所以有强于其他类型电影的治愈效力, 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对外在因素的借鉴, 更多地是由于影片中的人物均以一种审美化的姿态出现, 他们在处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时常常能够建立两者之间的审美理解与同情, 以一种审美化的态度来审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以一种审美化的行动来试图冲破主客观之间的对峙关系, 因此符合生命美学借由审美方式超越自身的理论方法。对照性地看待我们选择的四部典型的日本治愈系电影, 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 影片在情节设置、治愈因素上, 都有着相似的安排, 都共同地奉行以生命为书写对象的表现方式, 主题上强化了生命审美存在的文化形式。

2014和2015年上映的森淳一导演的《小森林》 (夏秋篇、冬春篇) , 简单得几乎没有剧情, 却凸显了生命本能的自我修复观念。因为母亲离家出走、与恋人分手且无法应对城市的喧嚣, 女孩子市子回到老家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 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 平淡而又充实, 独自一个人像失踪前的妈妈那样生活, 耕田、播种、做饭、操持家务, 像小森村的村民们一样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享受大自然的平和与安稳, 不仅在制作料理的过程中, 回忆刷新对母亲以前的认知, 谅解了母亲无缘无故的抛弃, 并且和村民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 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这部电影也将日本民族性格中注重自我构建的特征表现出来, 习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来倾诉自我。影片开头就是女主人公以我来讲述自己的生活状态, 而且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也总是在影片呈现之外, 存有一个我的在场者对自己过往以及当时的心境进行解读, 这样就将关注的焦点和视线投向了对人内心世界的探讨, 属于内视性视角, 注重对个体生命的书写。同时, 影片借鉴了治愈系音乐的特点, 往往弱化和声和伴奏, 以干净、纯粹、轻快、淡雅、舒缓的旋律, 将观影者引入到一种静谧而富有神性的心理空间中, 能够卸下自己在生活中的心理负担, 顺从影片中的叙事节奏, 静观自身。

2015年上映的深川荣洋导演的《老师与流浪猫》将动物作为生命感悟的纽带, 激发了人类的生命情感。退休的老校长森衣恭一由于妻子过世, 变得更加执拗和孤独, 以忙碌覆盖心理的伤痛。在市政府工作的青年小鹿祥吾因母亲的缺席使得他不得不承担起照顾老年痴呆的奶奶。另外还有少有客人的理发店店长、休学在家的大学生真由美、拒绝上学的小学生北斗等, 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地方, 却少有往来且心存芥蒂。一只流浪猫的失踪将这几个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在积极寻找的过程中, 饱受困难与伤痛的人们开始打破心中的隔阂, 渐渐融洽起来。

2006年上映的河野圭太导演的《生命奇迹小狐狸》, 同样借助了动物作为治愈的因素。由于妈妈律子出差, 单亲男孩太一被放置在其情人矢岛家中寄养。矢岛自妻子去世后与独女美玲生活在一起, 不擅长交际, 女儿美玲也沉默寡言, 父女之间少有沟通, 太一的出现改变了日常沉闷的生活。脱离母亲关爱、师生关心的太一在路上将一只小狐狸带回了作为动物诊所的矢岛家, 引发了收留难题和纠结。在照料失明小狐狸的过程中, 他们不仅与之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太一也谅解了母亲, 矢岛和美玲也接受了太一, 原来破碎的两个家庭组成了一个完满的新家庭。

2015年上映的河濑直美导演的《澄沙之味》则直接展现人际情感的自我疗愈功能。身患麻风病的德江女士隐瞒病情来到千太郎的铜锣烧店找工作, 几经波折才留下来帮忙制作红豆馅。凭借着自己50年的制作手法, 原本少有客人的铜锣烧店兴旺起来, 后因德江麻风病传闻使铜锣烧店经营恶化, 被迫关门, 德江重回麻风病疗养院。但德江在店工作期间, 与缺少父母关爱的少女若菜和曾经因意外杀人负债累累的店长千太郎结下了深厚情谊, 两个失意的人在德江的影响之下成功地重新面对人生。这类电影深受日本治愈系文学作品中共性情节设置模式的影响, 都以一个悲剧故事为开始, 但并不对主人公经历的不幸进行详尽描写, 而仅仅是作为一种背景与前提出现, 而后经过一系列变化而发展成一个在心理上由缺失到完满的结局。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1、(人像、风景、静物等摄影主题研究):①青年一代与现实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迷惘与自责;②都市现状,都市灯红酒绿的迷离灯光与人的疏远感;③梦想与现状的分离,梦想遥不可及却又让人心驰神往的状态;2、(纪实、观念、实验等摄影手法研究):①剧情创作,用现实题材的手法进行剧情创作;②实景拍摄的手法,用贴近现实的场景贴近观众;③蒙太奇手法较为平淡,不会去运用炫目的剪辑;

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企划:2018年09-10月,明确选题方向,对本次创作研究工作做出内容规划与形态定位,搜集相关图片影像参考资料与文献资料;了解该选题方向制作的基本理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在现实情节点上真实细腻,画面构图用心且感人。本片不会用泛善可陈的通俗大学生拍摄制作,而是运用成熟的拍摄与导演技法,创建一部成熟完整的剧情片。电影场景能够清晰直观、鲜活生动地展示出电影中人物所必需的生存空间,是电影中十分重要的视觉体现。电影场景构建必须同整部电影保持协调一致的对应,以确保电影的逻辑性和完整性,使电影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效果得到完美的呈现。对于21世纪中国电影,本文以都市题材电影为例,对电影场景构建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希望可以为电影场景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从而推动都市题材电影更加蓬勃发展。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城市间流动的加强, 新都市电影的都市空间也从北京、上海等超级大都会向其他城市延伸, 成都、杭州、苏州等众多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也进入了新都市电影的影像世界, 例如《亲密敌人》拍摄于成都, 《饮食男女2》《非诚勿扰》《富春山居图》拍摄于杭州, 《单身男女》拍摄于苏州, 《同桌的你》《我的早更女友》拍摄于厦门等, 这些影片所选的基本是兼具繁华喧闹及山清水秀的特色城市, 它们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重点。因地理、历史和社会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 这些城市呈现出多样的城市景观。这些二线城市成为新都市电影城市想象的新空间, 新都市电影通过影像的编织, 推动这些城市不断向国际大都市迈进。

只不过, 在新都市电影中, 当苏州、杭州和成都等城市被纳入全球化的城市序列时, 那些本属于它们自身固有的、富有传统意味和地方色彩的城市记忆则被不断地破坏和抹杀, 即便是被保留下来, 似乎也已走样。

创新点:近年来, 欧美国家形成了中国热, 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产生浓厚兴趣。可提及传播传统文化, 当前中国电影的创新力相当薄弱, 给人们的印象有些陈旧, 成为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障碍。近两年频繁出现的西游题材同样在加速观众的审美疲劳, 甚至出现还未上映就被冠以烂片的现象。经典ip一再被拿来赚取利润、博人眼球, 所谓经典必将成为后人的笑料。进入21世纪,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各大媒体纷纷开始在媒体间进行合作、学习。充分整合不同媒体各自具备的优质资源, 宣传和营销媒体产品。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必然阶段, 这个过程也渗透到了传媒业的各个方面。与其他行业一样, 中国电影业要迎合媒体融合这一趋势, 与其他媒介机制进行互动融合。中国电影产业要与主流媒体融合的主要原因是媒体融合不仅优势明显, 而且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促使电影行业加快与其他媒体的融合进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