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非理性“越界”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8 01:08

全文总字数:136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内容: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重心偏移,却让人们个体的表达具有了社会属性,成为一场群体无意识的发泄与狂欢。

网民们集体的谩骂、调侃、甚至人肉搜索似乎取得了精神胜利,但是等这些事落幕以后,并不意味着它所引发的社会意义消解,它已经体现出网络新闻传播下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这便是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越界。

本文以2017年实事热点为例,研究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非理性越界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①关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传播:王益嘉,黄琪从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传播这一角度来研究,并探讨从传播主体、意见领袖、传播媒介、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来促进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措施。

②关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焦璇认为,大多数网民面对这样的消息时,很少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假,表现出一种群体的盲从与冲动。

尤其是在发生了容易触犯众怒的事件时,网民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不辨真伪,随波逐流,网络舆论也容易在这样的虚假信息传播下发生错位与偏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一、解析网络舆论非理性越界背后的成因及形成的特点和影响;二、探析网络情感唤醒机制下群体极化现象是否一定出现;三、探究舆论的非理性发展是否模糊了网络权利与网络暴力的界限;四、提出网络新闻传播中舆论的非理性越界的应对之策。

研究计划:2016年11月12月:文献资料收集、分析,撰写论文提纲;2017年1月3月:进行相关调研,完成毕业论文初稿;2017年4月5月:论文修改定稿并参加答辩。

4. 研究创新点

纵然关于学术界很多学者研究探讨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然而较少有人研究网络舆论非理性越界这一新鲜词汇,本文的创新点便是用越界定义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及带来的后果。

本文的突破点是,以2017年出现的热点事件为例,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解读,带领读者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网络舆论非理性越界背后的成因及形成的特点和影响,这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除此,作者还尝试探究网络情感唤醒机制下群体极化现象是否一定出现,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