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惠芬小说的人文关怀——基于城乡差异背景下的考察开题报告

 2022-04-23 18:12:4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辽宁作家孙惠芬自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以来,陆续出版了《歇马山庄》、《还乡》、《街与道的宗教》、《上塘书》、《致无尽关系》等长篇和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她的小说以辽南乡村为创作空间,以转型期的乡人生活为创作主体,以乡人在城乡间徘徊为重要关注点,构建了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乡土文学世界。从她诗意的行文中,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对城乡底层人物所特有的温暖与慈悲。目前对于孙惠芬小说体现的人文关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关于孙惠芬小说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孙惠芬自开始创作以来,一直致力于对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小人物生活状态的变化进行考察。当城乡之间的屏障逐渐打开之后,走向城市的农民迅速被城市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观念所吸引,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叶立群在《社会转型期的现代性焦虑与乡村宿命——从文化视角看孙惠芬小说中的“漂泊者”形象》中指出:“在孙惠芬的乡土文学世界里,有着丰满而独特的人物谱系,包括‘漂泊者’、‘回归者’、‘坚守者’、‘突围者’、‘沉沦者’等五大部分。她以此成功地营建了转型期的辽南乡村人物群像。”轩红芹在《乡村命运的现代化建构——论孙慧芬的小说创作》中表示:“在中国,乡村和都市不仅仅像西方那样以农村的城市化表明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她还有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人为的城乡结构模式,使得农村和都市不仅仅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分治,而且还造就了其中复杂的心态,在这种乡村和城市的相互凝望中,充满了丰富的文化密码。”

其次是关于孙惠芬小说对人的心灵与的关怀。城乡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差异让游离在城乡间的人们不得不面临精神困惑与身份焦虑等问题。孙国亮在《在疼痛中触摸流逝的温暖——读孙慧芬的小说狗皮袖筒》中发出疑问:“作为‘底层’的农民工到底最需要什么?媒体、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普遍认为是消除欠薪、技能培训、医疗保障、工作机会、同工同酬等等;解决这些物质层面的现实问题固然重要,但一时间也让所谓的‘底层关怀’在权威说法中约略与‘物质关怀’画上了等号,好像农民工进城就是为了一个‘钱’字,如何挣到钱,如何省下钱;由此,也误导了一批缺乏生活体验的城市中产阶级作家,在他们的笔下农民工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作奸犯科、杀人越货、见利忘义,把道德和良知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几乎就是城市犯罪之源。然而,读罢女作家孙慧芬的《狗皮袖筒》,我们会找到一个充满精神关怀的答案:温暖。”马琳在《空间场域·身份认同·人文关怀——经济变迁背景下的孙惠芬小说》中这样描述:“在孙惠芬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城市、乡村作为场域所显示的权力的力量,乡村人在城乡之间所寻求的身份定位与认同始终在迷茫之中行进,而经济的崭新格局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新一轮屏障使得涌入到城市的农民成为‘都市里的异乡者’,归属更加迷茫。但孙芬却以他们中的一份子写出了乡村人‘寻找’的合理性,并在书写中表现了自己对于他们的深厚关怀。”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一、绪论

二、充满人文关怀的乡土文学世界

(一)对乡土人物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关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分析法:分析孙惠芬小说各类作品;

2.归纳法:将研究孙惠芬小说的各类作品进行整理归纳,得出已有研究背景;

3.文本细读法:根据相关论点选取个别代表性作品加以解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叶立群.社会转型期的现代性焦虑与乡村宿命——从文化视角看孙惠芬小说中的“漂泊者”形象[j].小说评论,2013:(s1)

[2]马琳. 空间场域·身份认同·人文关怀——经济变迁背景下的孙惠芬小说[j].小说评论,2009:(s1)

[3]程义伟,宋扬.辽宁辽南文化与孙惠芬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09:(1)

[4]韩春燕.在街与道之间徘徊——解析孙惠芬乡土小说的文化生态[j].当代文坛,2008:(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1.05 讨论论文选题;

2、2022.11.15 确定论文选题,指导论文写作流程和文献查阅;

3、2022.03.03 指导开题报告撰写,提出修改意见,明确绪论写作要求;

4、2022.03.09 交开题报告,进入论文绪论写作;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