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文献综述

 2023-03-16 10:14:34

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研究

——基于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摘要:2020年,东盟历史性的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农产品贸易是双方贸易的重要内容。本文对贸易引力模型和国内外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利于掌握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前沿和方向。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东盟;贸易潜力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升级,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也逐渐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研究现状有所不同,国外在农产品的研究方面,较少关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特征,多以单个国家的角度出发,研究该国农产品的贸易特征。国内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方面进行的研究更为丰富,当前研究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农产品贸易的文献,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特点、问题的研究。范巧娟等(2012)用 G-L 指数和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分别对2001—2010年中国和东盟六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而且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之间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蒋颖(2009)就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现象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发现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持续逆差, 且规模呈扩大趋势。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下降,东盟主要农产品贸易逆差国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也是引起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此外,许多学者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的竞争性与互补性进行了分析(例如宣善文,2015;药泽琼等,2019;谢涛,2018),他们大多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指数等指标,普遍得出在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中,中国的农产品相对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且双方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结论。

基于CAFTA和“一带一路”框架下,对中国-东盟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研究。陈林(2019)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网络结构图,发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促进了11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但也加大了某些国家对农产品贸易的垄断程度,增加了某些国家的中介作用。刘名多(2018)使用贸易引力模型对比“一带一路”前后影响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因素的差别,发现“一带一路”后农业增加值对互补性的影响作用最大,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显著的提高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带动不同种类农产品的需求。Zhi-lu SUN(2018)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研究得出自CAFTA正式成立以来,中国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演变格局已从“品种多、价格低、数量少”转变为“品种少、价格高、数量多”。 Nam Foo等(2020)运用2000-2016年的双边贸易流构建面板数据,对“一带一路”在东盟地区的影响进行估计和预测,结果表明,该协议与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一带一路政策可以被视为东盟国家贸易便利化的一个有希望的解决方案,而且不仅是东盟国家,其他非一带一路国家也能从该协议中受益。大多数文献普遍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以及“一带一路”的开展,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形成良好的贸易效应, 对我国农产品贸易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例如张欣,2018;郭楠,2016;王婷华,202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