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2022-07-06 22:34:3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资本结构作为企业各方利益相关者权利与义务的集中表现,影响并决定着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并决定着企业行为与价值。可以说,企业的资本结构是现代企业的#8220;基因#8221;,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可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深化革,进而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微观基础。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因此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业绩和长远发展。研究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及其融资偏好,对于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优化资本结构,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终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融资制度以政府主导型的间接融资制度为主,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依靠自有资金的积累或债权融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资本市场为上市公司融资提供了多种融资方式可供选择。然而,当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行深入考察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偏好上,典型偏好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占比很低;偏好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相对不足,这一现象被称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这一现象是相悖于西方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相应的,上市公司融资偏好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这种融资偏好进行系统的研究,以便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在国内外专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特征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对总体融资态势的分析,探究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具体表现;接着从上市公司融资成本、内部盈利特点、外部制度性因素以及资本市场的制约等方面,揭示出造成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成因;然后,探讨融资偏好对中国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哪些负面影响;最后,就如何治理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便更好的完善中国证券市场。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对融资顺序进行研究的是donaldson(1961),他发现企业在融资时并没有特定的资本结构目标,而更倾向于按一种偏好顺序进行融资:首先是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发行股票。

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研究指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层过度投资或损害债权人利益,债权人为保障自身的利益往往会要求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产生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使得公司只能在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之间进行权衡,不可能无限度的股权融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拟撰写的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后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界定与融资偏好相关的一些概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24-27

[2]蒋殿春.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融资倾向[j].世界经济,2003年第7期:43-53

[3]马胜,骆豫蜀.浅谈股权融资偏好导致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36-3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