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IPO与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开题报告

 2022-02-02 10:0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立论依据

(一)选题意义及背景

1.1 研究背景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 研究目标

本文以创业板2013-2017年申请并成功ipo的399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以及利用盈余管理满足ipo条件的相关文献加以总结与分析,描述创业板上市公司在ipo前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现状;从核心盈余、净经营资产周转率、应计收入、营业收入的变化等方面,运用mcvay(2006)的核心盈余预期模型计算预期核心盈余与未预期核心盈余,再运用fan和liu (2016)提出的分类转移方式的检验方法,得出创业板企业ipo前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结论,进一步实证研究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具体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监管部门提出政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和归纳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文献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检验上市公司IPO前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方式和一般条件。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分析法。利用图书馆、文献馆以及互联网等广泛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研究与分析,对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并对已有的相关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回顾和评述。

(2)实证研究法。以2014-2018年我国创业板成功IPO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借鉴参考已有的研究构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以及相关控制变量放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收集整理的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3)定性分析法。在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

(4)定量分析法。对回归模型所涉及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t检验和F检验来研究业绩变化情况。

(5)对比研究法。在研究的过程中将样本数据细分,对比研究得出结论。

(6)归纳研究法。根据多种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研究结论,结合已有的研究结论,归纳总结论文最终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2.2 技术路线

2.3 实验方案

(1)研究假设

自2006年证监会颁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管理办法》以来,上市公司IPO的业绩门槛是以“净利润或扣非后净利润孰低”(即“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为重要依据。如此一来,倘若IPO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大于零,那么通过将核心费用转移至营业外支出的方式,是有可能提高“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的。也就是说,在我国以“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作为业绩门槛的情境下,IPO公司是存在分类转移动机的。

此外,当特定制度情境中存在偏好核心盈余的专业信息使用者,且使用者依据核心盈余的决策能够给上市公司利益带来重要影响时,上市公司即有可能迎合这些使用者实施分类辑移。2000年3月16日证监会发布《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核准程序》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准入制度由实缴制转变为核准制。在核准制下,拟上市公司达到IPO的业绩门槛要求只是顺利过会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在达到业绩门槛的基础上,拟上市公司须按要求提交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各种资料,通过由专家组成的发重委的实质性审查才能获得上市资格,而发审委专家在审核时对拟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更为关注。发审委不但是专业的信息使用者,偏好关注核心盈余,而且具有“用手投票”的权力,决定着拟IPO公司能否顺利过会,这无疑会进一步增强拟上市公司的分类转移动机。

然而,上市公司在成功IPO之后,这一情境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方面,IPO之后,上市公司面临的特别处理(ST)和退市监管规则的业绩标准变为“净利润”而不再是“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另一方面,IPO之后,发审委这一“用手投票”的专业的信息使用者将退出使用者范围,上市公司面对的是以散户为主的资本市场,他们只关心“净利润”甚至只关心更加直白的“画饼故事”而非盈余结构信息。从而,上市公司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机几乎消失,应不会再实施分类转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上市公司在IPO前两年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在IPO后两年不再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

一般说来,利润表的结构基本上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越是靠近营业收入的项目,其信息含量越高。进一步观察核心盈余,可以将核心盈余细分为毛利润、营业利润等指标,在这其中,毛利润是和收入最接近的盈利能力指标,也是持续性较强的利润部分,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有一个较高的价值乘数。毛利润的计算是由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代表的是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盈利水平,与其他利润指标相比,毛利润不受期间费用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影响,它能够单纯衡量企业持续经营的主要项目的盈利能力,也是最具有持续性的盈余。如果分类转移公司将营业成本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能够同时增加企业的毛利润和核心盈余,这将展现更好的盈余持续性。如果上市公司将期间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则只能增加核心盈余,不能增加毛利润。相比较两种分类转移方式,转移营业成本的方式可以取得“一箭双雕”的效果。此外,营业成本是从生产成本结转而来,对于有生产过程的企业来说,其生产过程对于公司外部人员来说是一个不透明的“黑箱”,各种生产成本的分配主观性较强,营业成本的酌量性管理不易受到监管者和审计师的关注和审查。与转移期间费用相比,将营业成本转移至营业外支出更加隐蔽,风险更低。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分类转移公司会采用将营业成本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的盈余管理的方式。

如前文所述,根据IPO业绩门槛的孰低原则,只有在IPO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大于零的情况下,实施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才能提高“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这样能够使IPO公司达到或更多地超过业绩门槛,也能够为提高IPO定价埋下伏笔,不仅如此,在该情况下实施分类转移,还能使IPO公司展现更好的盈余持续性,迎合发审委审查偏好。因此,此时IPO公司进行了分类转移,能够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反之,如果非经常性损益小于零,实施分类转移行为不但无法增加“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而且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已经为负,如果进一步实施分类转移,核心盈余的增加将以扩大非经常性损失为代价,这种盈余结构未必是发审委所偏好的,在这种情形下IPO公司的分类转移动机将会减弱。据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相比非经常性损益为负的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为正的企业IPO时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加强烈。

(2)变量定义

表1 主要变量定义

变量符号

变量含义

计算方法

CEt

t期核心盈余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属股东的净利润/营业收入

UE_ CEt

t 期未预期核心盈余

实际核心盈余-预期核心盈余

SIt

t 期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营业收入

ΔSALESt

t 期营业收入的变化

(本期营业收入-上期营业收入) /上期营业收入

NEG_ ΔSALESt

t 期营业收入的减少

当营业收入的变化小于 0 时,为营业收入的变化,否则为 0

ACCURALSt

t 期应计利润

(净利润-经营活动现金流) /营业收入

ATOt

t 期资产周转率

营业收入/ [ (期初净经营资产 期末净经营资产) /2]

1/A1

期初总资产的倒数

1/本期期初总资产

COGSt

t 期营业成本

营业成本/营业收入

COGSt-1

t-1期营业成本

上期营业成本/上期营业收入

变量符号

变量含义

计算方法

UE_ COGSt

t期未预计营业成本

实际营业成本-预期营业成本

SGAt

t期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 /营业收入

SGAt-1

t-1期期间费用

上期期间费用 /上期营业收入

UE_ SGAt

t 期未预期期间费用

实际期间费用-预期期间费用

EXTRAITEMSt

t期非经常性损益

当非经常性损益为正时,取1;否则,取0

(3)模型构建与样本选择

本文借鉴McVay(2006)对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检验方法,采用模型(1)分行业、分年度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系数,用实际核心盈余减去估计的预期核心盈余即为未预期核心盈余(UE_CEt),再利用模型(2)将未预期核心盈余(UE_CEt)与营业外支出(SIt)进行回归来检验假设1。若管理层将经营费用分类转移到营业外支出,那么该种分类转移行为会使公司营业外支出与核心盈余同时增加,使得公司未预期核心盈余与营业外支出成正相关关系。因此,预测模型(2)中的SIt系数β1为正。若β1显著为正,则说明上市公司存在分类转移行为,否则即不存在。

本文借鉴Fan和Liu(2016)对分类转移方式的检验方法,利用模型(3)和模型(4)分行业、分年度进行回归,分别计算出未预期营业成本(UE_COGSt)和未预期期间费用(UE_SGAt)。再利用模型(5)将未预期营业成本(UE_COGSt)与营业外支出(SIt)回归,利用模型(6)将未预期期间费用(UE_SGAt)与营业外支出(SIt)进行回归,来检验假设2。如前所述,若δ1显著为负,则说明上市公司采用了将营业成本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的方式,否则则说明没有采用该方式;若ρ1显著为负,则说明上市公司采用了将期间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的方式,否则说明没有采用该种方式。

通过模型(2)得到了检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检验方法,为了继续验证假设(3),将模型更改为模型(7),利用非经常性损益(EXTRAITEMSt)以及非经常性损益与营业外支出的交乘项系数来检验。

(7)

本文选取2013-2017年间在创业板成功IPO的公司399家,对IPO公司选取IPO前两年、当年和IPO后两年的财务数据,并按以下程序进行筛选:(1)剔除行业代码为J的金融行业样本;(2)剔除总资产、营业收入、扣非后净利润等主要变量缺失的样本;(3)剔除行业年度样本量小于15的样本;(4)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的双边缩尾处理。所有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

2.4 可行性分析

(1)从课题本身考虑。本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思路规范清晰,技术路线设计合理可行,研究方案比较科学,操作性和规范性较强。

(2)从资料数据的收集考虑。现有国泰安数据库提供一手数据,数据可信度较高,数据收集较为方便。

(3)从研究方法考虑。本研究采用采用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比分析和归纳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性。图书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库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理论和数据支持。

4. 研究创新点

三、特色和创新之处

本文研究以大量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为基础,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在此过程中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了第三类盈余管理方式在我国存在的动机,丰富了盈余管理的文献。本文从我国制度环境和资本市场特点出发,并结合我国监管部门制定的关于ipo审核过会的决策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从新的角度给出了上市公司在我国制度背景下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机的经验证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四、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表2 研究计划

时间安排

计划事项

1月10日之前

完成开题报告

1月10日-3月6日

完成论文提纲、数据分析

3月7日-5月1日

完成论文初稿

5月1日-5月中旬

论文修改,完成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