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开题报告

 2021-08-09 00:31:1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展开,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汇点、曾被孟子称为:江河淮汉,拥有百万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三千里汉江日益被人们瞩目,一度成为社会的焦点。一方面汉江文化研究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在汉江沿线大中城市相继建立。另一方面一股开发汉江文化旅游资源的热潮相继在汉江沿线各大中小城市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汉江流域几个主要城市相继都制定了汉江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本文则是运用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着眼于汉江区域的整体联合开发,希望汉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能够摆脱中西部目前常见的各自为政、盲目开发老路,以大旅游大开发大发展思想走出一条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新路子!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目前国外对汉江的研究,仅仅是侧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安全、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但是关于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的研究,国外主要有selin(1991)曾对旅游区域内部组织间的合作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层面阐释了合作的行为、动机以及限制因素。azimb.jamal,donaldgetz(1994)尝试提出旅游合作理论框架,探讨了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模式,以及区域旅游合作协调机制。albertosessa(1998)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区域旅游角度分析了旅游系统的相关因素,为建立旅游区合作体系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billbramwellangelasharman(2001)两人曾著文围绕地方旅游业合作问题就决策制定方面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重点探讨了合作的范围、强度以及参与者一致合作的程度,并预测了由此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huybers(2003)等认为产业经济学的集群发展完全适用于旅游目的地建设。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在旅游目的地自然资源形成相互依赖的旅游企业集群。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多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论述。论证角度多种多样,大大丰富了其研究内容。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研究角度过于分散,很多都是仅仅涉及而缺乏深入探讨。

国内: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范家驹(1987),结合上海旅游发展实际首次提出了大旅游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至今仍是指导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实践的重要战略思想。郊耀星(1999),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应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指导思想。薛莹(2001).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并分析了区域旅游合作产生的背景。李树民(2005)着重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宋子千(2008)也论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袁本华(2010)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整合分析及对策研究等。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旅游合作建设都极大的丰富了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相关内容。

国内对于汉江文化或汉江旅游的研究有一定的进展,如张中旺(2009)的《汉江水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的swot分析》,任兴亮的《汉江文化风光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潘世东、李洪的《论汉水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景与对策》,邓宏兵的《鄂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在汉水文化旅游的研究中仅仅是在存在问题或是解决策略中对区域旅游合作提及,很少有专门的论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主要内容:曾被孟子称为:江河淮汉,拥有百万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三千里汉江,近年来逐渐被世人瞩目。本文以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相关理论,来对汉水文化区旅游开发建设进行研究。具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绪论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理论概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1、运用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对汉江文化旅游发展进行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