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凝视与游客凝视差异及其机制研究——以南京夫子庙为例开题报告

 2022-01-21 20:58:57

全文总字数:7194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本课题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旅游业在经历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市场和营销驱动之后进入了形象驱动阶段。人们对形象价值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 system)。20世纪90年代,陈传康将这一理论引入到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中,形成旅游形象cis系统,之后旅游形象便在旅游目的地规划开发、经营管理中常常被提及。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目的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断发展,旅游者的对目的地的消费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重视目的地的自然属性,如秀美山川、文化古建,转为关注目的地背后的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而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符号化建构的过程,是影响旅游者旅游是否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营销策略之一,它关系到一个景区及更大范围区域内的吸引力,并影响着游客出游的欲求、动机和体验。历史街区因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往往是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名片。因此,如何塑造既得到游客认可又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历史街区形象是旅游目的地规划和经营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媒体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筛选者。海量信息时常使人们被泛滥的信息包围,而时间、精力、能力的有限又促使人们不得不对信息作出选择。此时,媒体往往承担着挖掘、筛选与传播信息的角色,大众传媒具备广泛地捕捉、筛选信息的能力,在广泛挖掘和深度解读基础上,其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影响受众,这种影响往往对大众起着先导的作用。传媒之于旅游发展即是如此,对于旅游信息的搜索和获取,使游客往往在出行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对于出游地形象的初步建构。从传统旅游社到自由行模式的转变中,信息和空间距离的壁垒被逐渐打破,媒体既是旅游信息的提供者、筛选者,同时也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先导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媒体凝视代表着社会化的观看之道,是对游客目的地形象构建的“规劝”,游客凝视代表着主体知觉在旅游时的关注和隐喻。本文通过对两者在夫子庙景区形象差异分析,试图探讨游客在凝视时的主体性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媒体凝视和游客凝视的互动路径,对新时代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营销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3种研究方法,以网络文本分析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展开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网络文本分析法

网络文本分析方法属于内容分析法的一种,它主要是对网络上传播的文本数据中所含信息量进行内容定性分析,通过分析网络文本中有意义的词句来表征出其准确意义的研究过程。本研究使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透过旅游官网和旅游类网站中与旅游地形象有关的大量图片和文字,分析媒体凝视和游客凝视形象的异同,进而为更好地塑造和传播旅游地形象提出对策。

(二)深入访谈法

访谈法通过口头的交流方式,使受访者对旅游过程中拍摄而得的每一张照片作意义阐释来探求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了解游客夫子庙典型意象元素的感知,进而进一步了解其照片取景的原因和意义。

(三)扎根理论研究法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运用归纳法对内容对象加以分析整理后所得的结果的方法。扎根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从理论层面上叙述对象的本质和意义,通过对多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归纳后得出比较规范的理论。

二、技术路线

三、可行性分析

(一)资料易于获取

研究中涉及的数据多为公开的网络文本,易于获取。考虑数据的准确性问题,夫子庙作为南京本地的景点,同样易于访谈式的调研,进一步对游客凝视的旅游地形象背后的隐喻进行分析,验证数据分析的结果。

(二)研究思路可行

“旅游凝视”本意是“观看”这一动作,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概念产生了“权力凝视”和“心理凝视”两种转向,前者强调社会建构的客观性,后者更加注重个体的感知体验。本文在媒体规训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游客关注的符号结果,以此来强调旅游中的游客主体差异和体验感知,无疑更加符合旅游学科中“凝视”的内涵。同时从主体差异的视角重新构建旅游地的权力命题,其根本是要强调“游客感知”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能够进一步摆脱这一概念在社会学层面的束缚,去除对原始语义的生搬硬套,更好的完善旅游凝视中权力这一维度的内涵

4. 研究创新点

随着旅游凝视理论的发展,研究的凝视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凝视概念的内涵也更多的转向了心理层面,开始关注游客的体验感,但大多数研究依然停留在意象的提取组合之中。本文在研究媒体凝视和游客凝视差异的基础上,试图从整体把握游客的凝视内容,挖掘意象背后个人日常生活与旅游体验的连接,着重强调“心理感知”在旅游体验中的关键性作用。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年4月至2018年10月:资料查阅、文献综述、选题阶段,完成开题报告及论文大纲交导师批阅。

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依据评阅后的开题报告,理清论文思路,收集数据分析资料。

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根据分析结果,并撰写论文初稿,提交导师评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