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字数:6808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研究意义
作为政府推动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之一,“村改居”自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村改居”这一政策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之间社会流动加速这一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将农村地域改为城市地域,将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按照城市社区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实现城市化,而帮助农民实现市民化这一身份转变是中国实现城市化的重要一步。
正如崔月琴、张扬在《“村改居”进程中农村社区“公共性”的重建及其意义》一文中所说的,“村改居”所推动的城镇化过程,不仅仅是化乡为城,化农民为市民的直线过程。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核心标志是农民的市民化。如果那些村改居居民不能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真正融入到城市中,他们将会成为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因此厘清并处理好“农民市民化”这一问题十分关键。首先,推进农民市民化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需要,只有减少农民、增加市民,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其次从意识形态上看,推进农民市民化有利于促进社会融合,避免在城市造成社会断裂;农民市民化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村改居”伴随着的是农民消费环境的改善、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意愿的改变,这些必然会促进衣食住行等方面等消费升级。农民市民化创造等巨大内需,无疑将会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村改居”这一政策推广至今,在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特别是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大范围的农民市民化。然而这种“市民化”是不完全的、片面的“市民化”,农民并没有在意识上真正实现向“市民”这一身份的转变,甚至在制度层面上,也没有充分享受到同其他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政策待遇。在此次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分析“村改居”这一政策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农民的实质市民化。
二、研究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文数据库的检索,在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所有材料进行归纳分析,为论文作参考;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统计分析等,把握“村改居”社区的居民生活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4. 研究创新点
通过前期对中外文献研究的阅读和比较分析发现,大多数学者关于“村改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村改居”的社区制度变迁和治理研究。具体从社会资本、基层组织建设、社区文化、人际关系、公共服务等角度对我国通过“村改居”推动城镇化的这种方式进行分析阐释。然而,对“村改居”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于体制自身是否足够完善、如何完善,以及该体制所带来的效果,如城镇化率是否得到提高、城市治理是否顺畅,而忽视了体制下人们的现状,即“村改居”是否真正实现了农民市民化。尽管在许多针对“村改居”社区治理问题的探讨中有类似对“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等问题的思考,但也只是作为治理路径的一个分支进行简单阐述。
关于前人已经研究得相对较为成熟的课题,这边将不再重复赘述。本课题将集中讨论“村改居”过程中较少被关注到的农民市民化问题。创新性地将“村改居”政策作为探索“农民市民化”问题的切入点,从制度层面和意识层面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讨论分析,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尤其强调从意识层面进行探索关于“农民市民化”问题的新出路。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一、准备阶段
1、2019年1月10日至1月16日,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确定论题,准备开题报告。
2、2019年1月17日至3月10日,进一步修正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