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反腐现象的实证研究——以近十年来的典型案件为例开题报告

 2022-01-30 07: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近年,网络以其公开、透明、快捷的优势,成为全天候的反腐利器,形成体制外一支重要的反腐力量。网络反腐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3年,被称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人的安徽人李新德创立了中国舆论监督网,并因在2004年首发下跪副市长丑行录一文而闻名,从而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网络反腐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萌芽蓄势阶段:2003年-2007年;二、井喷爆发阶段:2008年-2009年;三、理性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网络反腐呈蓬勃发展之势,已成为发现和惩治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于网络反腐在中国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官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是网络反腐兴起和盛行的现实基础。其次,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网络反腐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三,体制内监督渠道的不畅通和失灵使大量民意涌向网络。在过去的一到两年中,郭美美弦富、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雷政富视频门、局长微博约开房等网络反腐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广大网民的纵情围观中彰显民间反腐的强大力量。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出版发行的《中共党建辞典》收录了 网络反腐的词义。国务院新闻办在2010年末发表的《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反腐日益成为一种影响大、参与面广、反应快的新兴舆论监督方式。据《人民论坛》杂志问卷调査中心2013年的调查显示,微博恐惧己成官员普遍心态,九成多的官员畏惧微博反腐的强大杀伤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网络反腐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如落后的举报制度、滞后的法律制度、缺失的监督与合理的管理等,在网络举报的实名与匿名、人肉搜索的废止等问题上还未达成共识。当前我国学界关于网络反腐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反腐内涵的界定、网络反腐勃兴的历史境遇、网络反腐的优势与劣势、网络反腐面临的实践困境,以及破解网络反腐实践困境的基本方略等方面。尽管网络反腐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欠缺,如缺乏对典型案例的深入研究和总结、未对网络反腐深层次的理论背景及其对言论自由权、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化等的影响进行探源。总体上相关研究仍需加强,特别是研究的角度、广度、深度等都需要进一步拓展。因此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意义。

课题旨在通过近十年来的典型案件为例,对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获得对网络反腐现象的深度理解,努力推动网络反腐领域的学术发展;另一方面,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以期提升中国反腐败行动的实效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网络反腐的研究现状

由于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制度环境的不同,国外类似中国现下这样突发性激情狂欢式的网络反腐事件并不多见,网络反腐并没有成为一个学术名词。国外发达国家的公民社会成长更加健全,舆论监督也早已成为常态,他们的舆论监督通常由媒体力量牵头,并呈现出常态化、规范化的特点。《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一种公民社会的进路》是展现国外舆论监督功能的较为全面的论著,通过对20个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关研究,该书指出了舆论监督的民主本质,并对其反腐功能进行了高度评价。[1]

尽管学术研究有限,国外通过网络进行的民间反腐实践倒并不鲜见。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应该是维基解密这个网站。该网站专门从事文档泄露及分析工作,自2006年成立以来,政府及企业的很多腐败行为在该网站被揭露。网站由来自美国、欧洲、台湾、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政治异见者、记者、数学家以及小型公司的技术人创立,主导是朱利安保罗阿桑奇,目前该网站已有超过1200人登记。当然,这个网站并非纯粹反腐,它塑造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公开平台,将公众知情权无限放大,依托超强技术条件反抗来自法律和政治的干预。网站宗旨称,政府活动的透明度是减少腐败、建设更好的政府与强大民主国家的关键。监督需要公开的信息,维基解密所提供的泄漏文档比任何传媒或情报机构提供的更能起到监督作用。[2]可以理解,维基解密试图构建的是全球公民监督的网络平台,其基础在于揭秘真相,而非直接促成反腐行动。

以国外网络反腐为主题和关键词在知网进行检索,找到的相关文章显示,印度和俄罗斯的民间网络反腐也较为突出。在印度,ipaidabribe.com (意:我被索贿了)是较为著名的反腐网站,尽管才成立两年之久,但处理的案件数量已经过万,涉案金额过亿(单位:卢比),在该网站的简介中,它将自身定位为通过主动利用公民的集体力量解决腐败问题的独特平台,印度民众在这平台上倾诉自己被索贿的经历,通过舆论的影响将其放大而形成对政府的压力,从而起到反腐功效。然而由于互联网在印度实际并没有广泛普及,因此网络反腐也就只能成为少数人的行动,影响力受到较大限制。俄罗斯的网络反腐典型是有俄罗斯阿桑奇之称的阿列克谢纳瓦尔尼(Alexey Navalny),起先他已自己的博客为载体,大量揭露俄罗斯政府及企业存在的腐败行为。2010年,他推出个人反腐网站RosPij,专门揭露政府腐败,并号召民众共同参与,不断扩大影响。[3]

(二)国内对网络反腐的研究现状

1、网络反腐的内涵界定

研究网络反腐问题首先要理清网络反腐的内涵。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对网络反腐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归纳起来说,学术界对网络反腐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三种倾向:

第一种观点倾向于将官方和民间通过互联网实施的一切直接间接与反腐败相关的活动均涵盖在网络反腐的范畴之内。谭世贵认为网络反腐是广大网民和国家专门机关通过网络揭露、曝光和追查各类腐败行为的活动。4彭晓薇认为网络反腐,是指我国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党和政府的防腐机构与广大人民群众反腐倡廉的新形式,即在党和政府主导下,在相关法律和政策规范下,党和政府的防腐机构与广大人民群众以网络技术为手段,进行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举报腐败官员的腐败行为,以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反腐方式。5袁锋认为我国网络反腐的形态包括官方利用互联网技术展示由计算机处理的文字、图画、照片、游戏、视频等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个案的宣传;公民将所掌握的案件线索,通过网络传递的方式向有管辖权的国家机关网上举报中心进行举报;公民通过参加网络民意调查表达对廉政状况的切身感受;公民自发地将涉腐信息发布在网络虚拟空间。6

第二种观点侧重从官方的角度来界定网络反腐的内涵。李永洪认为网络反腐是指国家反腐专门机关利用网络这一现代通讯和传媒工具听取网民对反腐工作的意见、建议,接受、处理和反馈网民的举报及投诉,进而查处腐败案件的一种反腐新模式和新机制。7周育平认为,网络反腐不仅是指利用网络平台,听取网民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它还包括接受、处理和反馈网民的信访举报及有关投诉,同时,还应包括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建设和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基础的网上监督系统的推广和应用。8

第三种观点侧重于从民间力量的角度界定网络反腐的内涵。《中共党建辞典》将网络反腐定义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式,借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张维平和魏伟认为网络反腐即网民通过网络技术对官员的腐败行为进行举报,利用社会舆论效应引起相关部门对该行为的监察和惩处,从而形成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反腐败方式。[9]鲍泓和徐媛君认为网络反腐实质是一种舆论监督,是社会民众根据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借助舆论工具,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权力组织和决策人物的言行予以审视、监督甚至是对腐败问题的批评指责。10李斌和张轶炳认为网络反腐即历经披露反腐信息网络热议媒体追踪事件放大反腐机关介入信息甄别实施调查腐败行为追究及惩处信息反馈的一系列过程。11
本文认为,从网络反腐兴起的背景、发挥作用的机理以及众多有影响的成功案例等方面来看,将网络反腐主要视为一种官方行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大量的网络反腐行为显然并不是出于官方的有意部署。将官方和民间力量作为网络反腐的同等主体看待,将他们的行为笼统地混在一起,也难以发掘出网络反腐的本质和内在机理。本文认为,虽然网络反腐的最终成功离不开官方的介入,但网络反腐主要是一种民间行为。网络反腐是个人或组织以实名或匿名的身份在网络空间曝光其所掌握的涉腐信息,通过网民在网络空间的参与、互动、传播,以及网站的推介,使涉腐信息(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传播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进而形成强大的网络和社会舆论,为官方提供涉腐线索和证据并施加舆论压力使官方介入调查,同时进一步对官方的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持续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相应地,本文不认为民众通过官方网络举报平台进行的举报行为属于本文意义上网络反腐,原因是这种网络举报形式仍然是点对点地将涉腐信息直接交到官方手里,官方对事件的调查和处理仍然不受任何外界监督。书信举报、电话举报等传统方式存在的弊端和风险,网络举报也都存在。因此,从内在机理来看,这种方式虽然利用了互联网,但仍属于传统反腐方式的范畴。

2、网络反腐勃兴的历史境遇

网络反腐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3年,被称为中国舆论监督第一人的安徽人李新德创立了中国舆论监督网,并因在2004年首发下跪副市长丑行录一文而闻名,从而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网络反腐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萌芽蓄势阶段:2003年一2007年;二、井喷爆发阶段:2008年一2009年;三、理性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关于网络反腐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归纳学者们的观点主要有一下几点:

首先,官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是网络反腐兴起和盛行的现实基础。张亚明认为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 种种消极腐败现象也逐渐滋生蔓延起来, 严重困扰着社会, 对稳定形成威胁,腐败已经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12]徐秀勇和杨嘉认为中国转型期腐败的猖獗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转型腐败的严重程度,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党政权的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福祉。指出屡禁不止的腐败现象是我国网络反腐兴起的现实基础。[13]

其次,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为网络反腐提供了客观条件。学者们认为网络所具有的点对点传播、多媒体等技术特性,降低了反腐成本,提升了反腐效率,从而构成网络反腐的显著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网络反腐相较于其他反腐渠道而言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更大的影响力。李普塞特认为网络创造了公民对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的公共领域。由于网络的交互特性和及时性,各种公共论坛应运而生,公众拥有了对公共事务进行评论、交换意见、形成舆论的场所。[14]

第三,体制内监督渠道的不畅通和失灵使大量民意涌向网络。彭铁祥认为传统的反腐一是依赖上级监督下级, 始终摆脱不了少数监督多数的窘境;二是依赖纪委、反贪局等专门机构反腐, 始终不能走出精英监督精英的困境;三是反腐信息往往都在官僚体系内封闭运行,传统媒体出于各种顾虑和压力不敢轻易介入,这就为腐败分子利用潜规则上下其手,为他们逃脱法网提供了可能,但网络反腐同时解决了这三个问题。[15]刘锐力认为传统反腐渠道的回应度较低,受理机构缺少回应动力,致使许多举报诉求杳无音信;举报人信息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泄露,举报人被打击报复的事件居高不下;传统媒体在反腐方面往往表现出间歇性失语和滞后性,使得网络反腐成为传统反腐的有效替代物。[16]邹庆国认为,我国在结束依靠群众运动开展反腐败的方式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力量对腐败现象的监督揭发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反腐是社会监督制度化困境倒逼下的产物。[17]

3、网络反腐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反腐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新兴的反腐方式,它即显示了强大的反腐功能,也暴露了很多弊端。学者们结合互联网的特点,从多学科的角度阐述了网络反腐的优势和劣势。杜创国、刘静静认为网络反腐有四个明显的优势:一、话语权的回归,打破媒体言论一支独大局面,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平等的话语平台;二、信息交流平台的构建,催化舆论聚合互动,网民意见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范围地凝聚起多数民众,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攻势, 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三、匿名功能的发挥,保证了举报人的人身安全,拓宽反腐广度深度;第四、社会氛围的推进,加大反腐落实力度。[18]张亚明、李苗从互联网的客观优势说明了网络反腐的优势:一、及时快捷、广泛便利。网络举报、网络监督都是点对点反馈, 摈弃了以往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上门登记谈话反映情况受理一系列繁琐程序;二、抗干扰性强。网络举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并且保护举报人的身份, 减少思想顾虑, 便于相关部门发现问题和开展反腐工作;三、立体直观、生动形象。网络媒体兼容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为纪检监察机关立案侦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19]张二芳和王瑞娟从政治学角度指出,网络反腐打破由传统大众传媒所构建的民意形成机制,极大地激发网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有效地打击了各级腐败官员,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20]时伟、孙丽丽认为网络反腐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它的便利性与广泛性、互动性和平等性、隐匿性和透明性。[21]

总之,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低成本性、低门槛性、匿名性、互动性、迅捷性、即时性、全时性、多元性、自媒体性、多媒体性、海量性、难控性等特点,使网络反腐易参与、成本低、风险小、影响大。许多很难进入体制内反腐体系视野,或者在体制内反腐体系中很容易被摆平的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由于网络反腐的介入得到了迅速解决。

对于网络反腐的不足之处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归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网民自身来看,一是网民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受到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又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实际情况未必清楚,很可能因得到的信息不真实、不全面而做出不恰当的判断。二是网民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处于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其阐述的观点难免受到视野、情绪、利益、情感等因素的影响,未必都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22]

第二、从参与方式看,网络动员存在非理性化与无序化,部分网民鉴于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匿名性和随意性而肆意发布情绪化言论,夸大或歪曲事实,导致侵犯他人名誉、隐私等违法行为发生,甚至出现利用网络泄私愤、诬告陷害、侮辱诽谤等犯罪行为。[23]同时,网络反腐参与主体的群体极化易催化出多数人的暴政。由于网民法律意识不强或出于义愤,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大量网民形成具有相同心理特征和强烈非理性特征临时性的集群,他们的想法会更加极端,这种掺杂着混乱情绪的发泄与非理性思想的泛滥的群体极化现象会产生更严重的非理性后果。[24]

第三、网络民意的可操纵与蒙蔽:随着网络信息战的展开, 一些专门收钱替人消灾的删帖公司随之出现, 网络舆情是否被人为操控, 负面信息会否被屏蔽, 都将变得更加诡异。[25]另外技术和支配技术的资本的隐性权力,可能会给网络意见的获得带来严重后果,民意在这种条件下的可操作性,或许会引起技术专家在政治上的专权。荷兰哲学家E舒尔曼为此指出:人们必须用超越主观的规范性原则来约束自己这些规范将不允许技术发展僵化为一种计算机统治,使得个人可以享受对于一种健全的民主制来说极为重要的自由和责任。[26]

第四、网民过早地将腐败分子的涉案线索公之于众,可能让被举报对象闻风而动, 及早准备, 事先串供或销毁证据, 不但加大了查处难度, 也使举报人陷于被追究诽谤责任的被动地位。[27]

第五、网络反腐形成的强大民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司法公正与程序正义。尤其是网上一边倒的舆论,会给法院和法官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公正审判。[28]

第六、选择性反腐,带来反腐偶然性和戏剧性一般而言,在网站论坛、博客的举报线索,绝大部分都会被淹没或被版主、管理部门屏蔽,只有少数比较离奇、具有新闻卖点的事件才会引起网民的普遍关注,这就导致网络反腐事件的查处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戏剧性。[29]

4、网络反腐面临的实践困境

(1)关于网络举报的实名与匿名

有些学者认为网络举报应该实名。采取实名制,所发布的信息才更有真实性和可信度,能够减少造谣、中伤、诽谤等非理性的事件发生。庹继光认为实名举报体现出举报者对党委和政府的信任,同时也是对其本人的举报行为负责,是非常可贵的值得倡导,有利于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确保网络信息真实。[30]王世谊认为有必要尽快出台《网络管理法》,确定上网实名或身份证制的基本原则,这是公民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体现,即公民在享有自由时有履行不超越自由界限的义务。网络实名制可以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规范网络监督行为。并通过韩国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经验说明当前我国是否应该实行网络实名制还存在诸多争议, 但是只要加大宣传力度, 分步实施, 也是可行的。[31]

另一种观点是在目前环境下,网络举报不适合实名。孔繁玲认为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隐蔽性, 使公众能够以虚拟身份参与制度反腐活动,使来自现实的多种打击报复变得困难重重, 使揭露腐败真相的公众可远离被威胁、迫害的险境, 极大地减少了后顾之忧。正因为如此,网络反腐方兴未艾、声浪迭起。尽管这种隐身问题多受诟病, 但当下实名制参与网络反腐的社会条件尚不成熟。[32]李立景认为如果对公民、媒体的表达自由苛以过多的责任,就会使媒体不敢发布传播举报者的材料,形成寒蝉效应,阻塞网络反腐的舆论通道,难以发挥网络反腐的作用。[33]

可以看出,对于网络反腐的实名和匿名问题,赞同实名者主要是出于对网民的非理性和不负责任等行为的考虑。而反对者主要是从三方面反驳:一是实名使网民产生不安全感,不利于网络反腐的拓展;二是有可能被一些权力部门滥用,打击举报者;三是不利于批评自由和网络监督。

(2)关于人肉搜索的废止问题

学者们虽对人肉搜索的诟病颇多,认为滥用人肉搜索披露公民的个人、家庭和工作信息,侵害了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给公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官员进行人肉搜索在法理上是认可的。

对于国家公务人员来说,他们的某些个人生活已成为公务的一部分, 那些可能影响到公共权力和公共利益的私人信息应该让公众知悉。当公众知情权与国家官员隐私权发生冲突时, 隐私权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是权力对民负责、权责对等的一种体现。过分强调对官员私权的保护, 就有可能产生对公权的侵犯。允许人肉搜索存在, 适当加以规范, 对腐败分子是一种威慑,是预防犯罪的手段之一。[34]陈绍富指出在我们国家,虽然一直以来有关官员财产申报的呼声很高,但立法进程却一直滞重难行。在这样的局面下,人肉搜索以一种不期然的方式挺进社会公共事务,对问题官员展开信息搜索和曝光,对腐败行径予以鞭挞和声讨,正是弥补了现行法律的不足,提供了常态法治所不具备的强有力的监督。[35]毛蔚兰认为如果将人肉搜索用于预防惩戒贪腐,公示、曝光官员尤其是腐败官员的收入、房产、学历及其配偶、子女的职业情况等,那是公民权利的觉醒和变相回归;如果借反腐败之名去曝光无关人员的隐私,甚至造谣、中伤,使无辜者名誉受损,那就是网络暴力,不但违反社会道德,也有可能触犯法律。因此,对于人肉搜索,需要的不是取缔,而是如何规范的问题。[36]

(3)存在的其他困境

另外学习们就网络反腐的主体、客体、及制度建设等三方面分析了目前网络反腐面临的实践困境。就反腐机制的主体而言:首先,网民规模扩大,但网民地区、城乡、职业、学历、性别和年龄分布不均衡,存在数字鸿沟;[37]其次,长期以来形成的服从和对政治冷漠的心理,淡化了公民的问责意识,导致公民缺乏广泛参与监督政府行政活动行为的热情;[38]第三,部分网民滥用利用网络的自由性和匿名性进行造谣、诽谤和低毁他人。

就网络反腐机制的客体而言:首先,权力缺乏约束,体制内部运作不透明;其次,因为网络缺乏权威的支持,属于软监督,部分官员不重视网络反腐,而是根据上级的要求操办腐败案件,使查办决腐败的权力又回到了党政领导的手中;第三,部分清白官员和民众有时也受到诬陷、诽谤和攻击,使得部分人谈网色变、明哲自保,对网络反腐支持力度不足;第四,部分网络反腐人员素质低下,技能缺乏,阻碍了网络反腐的发展。[39]

就制度建设缺失而言:首先,制度建设滞后于网络发展的现状;其次,政务公开落实不到位;第三,缺乏规范化的网络环境,谩骂等不文明语言影响了网络反腐的推进[40]。刘伟认为网络反腐的法律机制建设严重缺失,目前我国互联网立法的主体比较模糊和宽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行政性立法大量涌现。由于缺乏全方位的思考,这些法规和规章的实践效力不高;其次,现有的互联网立法多是管制性的,一些部门规章层面的立法仅从政府管理的视角对公民的网络监督行为进行限制性的规定,缺乏有效的引导性和充分的权利保护导向。再次,现有互联网立法过程中存在着开放性和民主化程度不高的问题。[41]胡杨从制度需求-供给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网络反腐制度建设的失效,一方面,网络反腐的制度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现有的网络反腐制度功能定位依然在于控制和监管,无法实现网络反腐制度的疏导和管理的功能。这就使网络反腐制度化陷入低效或无效的锁定(lock-in)状态。[42]

5、破解网络反腐实践困境的基本方略

对于认为网络反腐只是一种传统反腐体制下的次优选择,缺乏理性和公信力的学者,对网络反腐的态度主要是完善体制内的反腐来集中替代网络反腐或是将网络反腐与体制内反腐机制结合。邹庆国指出完善网络反腐,一是要建立完善党务政务信息公开机制;二是要建立必要的网络监管制度;三是要实现网络反腐与现行制度的有机衔接;四是整合网络反腐资源,提高官方网站的反腐效能。[43]杜治州认为政府应大力宣传官方网站举报的优势,引导网民更多地选择官方举报平台提供线索。同时也要有专门的机构和负责人决定哪些信息可以进入调查阶段、由哪个部门来负责调查以及调查的方式等。[44]王世谊认为要加强廉政网站建设,创新举报方式,把廉政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廉政文化教育警示平台。[45]

对于那些认为网络反腐体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民意表达,有效地体现了对权力的监督,话语自由的学者,对网络反腐是一种赞同和鼓励或是规范和引导的态度。张亚明提出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重视网络反腐;二是增强公民反腐意识,培养高素质反腐群体;三是加强网络反腐制度建设,完善反腐法律体系。[46] 时伟认为一是要转变观念,主动接受网络监督;二是加强互动,建立网络反腐引导机制;三是规范监督,强化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建设;四是建章立制,构建完备的网络反腐法治规则。[47]孙志勇提出一要树立主动作为、积极应对的意识,正确对待网络舆论监督;二要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加强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处置;三要加强网络舆情阵地建设,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更加理性而规范地发挥作用;四要建章立制,加快网络舆论监督法制建设的步伐。[48]
网络反腐毕竟只是一种舆论监督,最终效果如何,要看政府的无缝对接,所以政府在网络反腐过程中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一个政治制度能否对那些提出新要求的集团所使用的新的政治手段加以吸收、缓和并使之合法化,实际上是对这个制度的适应性的一种考验。49绝大多数学者们都认为实现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法制化是根本,这是使网络反腐能够朝健康的轨道发展的保障。刘伟认为推进网络反腐的法律机制建设在实践中应该明确三个方向: 一是让权力主体尊重和保护好监督者的监督权;二是让监督者行使监督权的行为也受到有效监督;三是在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形成规范、有序、和谐的关系格局,构建网络反腐模式的法律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网络公法建设,首先,加强网络立法中行政法部分的建设,其次,加强互联网监管程序方面的立法,明确政府网络监管遵守的基本程序。二是推进网络私法建设网络私法建设对于引导和规范公众的网络反腐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立法目的来看主要是为了促使社会公众进行理性而有序的监督,避免网络反腐成为一种单纯的个人情绪宣泄。[50]张亚明认为网络反腐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建设还不完善。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反腐制度平台,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等。在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方面,做到与现有的法律协调和补充,具体制定网络反腐各构成要件的权、责、利,包括政府各职能部门、网民、网站等方面,要全方位、系统和明确地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如建立《举报人保护法》、《侵权责任法》等。对侵害他人、造谣生事、攻击名誉和人身安全的情况,要在法律中明确界定并制定具体的惩戒措施。只有健全了法律法规,才可以净化网络反腐的环境,才能使网络反腐做到有法可依。[51]彭晓薇认为要明确划分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界限,完善举报人保护措施,出台举报人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规,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使网络监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广大群众参与反腐败提供畅通的渠道,将网络监督提升到有法可依的新层次。[52]

6、研究评述与展望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对于网络反腐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总体研究质量还不高,高质量的论文很少,高质量的论著还没有出现。无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拓展。

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要强化案例研究。网络反腐虽然近年刚刚兴起,但反腐案例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案例出现。网络反腐研究要想做到扎实深入,必须对已经发生的案例进行全面的搜集和系统的整理,对新发生的案例进行持续跟踪。通过对大量案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和归类,总结其共性和差异,在整体上把握网络反腐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若干单个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完整准确把握一个网络反腐事件从发起,到发酵,直至最终解决的完整过程,准确把握其发展脉搏。案例研究是网络反腐研究的基础。

其次,要深入研究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网络反腐的参与主体包括掌握和曝光涉腐信息的网民、参与讨论和传播涉腐信息的网民及其中的意见领袖、对涉腐网络信息具有推介或删除权限的网站及其网管、网络反腐对象本人、网络反腐对象所在部门、从中央到地方掌握处置权和各种技术手段的各级公共权力机构。任何一个网络反腐事件,都是这些参与主体相互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网络反腐研究要深入研究各方的意图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

第三,要深入研究涉腐网络信息曝光者的心理和动机。网络涉腐信息曝光者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出于自身维权或者申冤,有的是出于报复,有的仅仅出于义愤,有的出于打击对手,有的是出于某种使命感等等。深入研究这些不同的动机,对于有针对性地调动网络反腐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第四,要深入研究网络反腐所涉腐败的内容和性质。网络反腐主要指向的腐败类型包括三公消费、人事任用、官员生活作风、佩戴与合法收入明显不符的奢侈品、拥有与收入明显不符的房产或其他财产,以及其他一些司空见惯的腐败现象。这些显性腐败行为的背后,则是深层次的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权力腐败问题。不同身份的曝光者所曝光的涉腐内容也会呈现出某种规律性。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

第五,要进一步界定腐败的具体限度。应该具体界定官员宴请应该限定的价格、官员准许出国的性质、预算等。不能盲目地反腐,以至于官员的正常宴请也被当做腐败而晒在网上,产生多数暴政的现象。研究者们应该就这样一些具体内容进行研究。

第六, 要深入研究体制内反腐体系与网络反腐的对接机制。这是网络反腐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方面。首先,要确定一个基本原则,明确不同层级公共权力部门在搜集和处理涉腐网络信息方面的责任。其次,要严格规定涉腐网络信息的处理和回应程序。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第七,要深入研究网络反腐的深层次影响。网络反腐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对于传统媒体、对于言论自由权、对于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化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深层次影响,需要深入研究。

第八,对于一些争论比较多的议题,如人肉搜索,网络实名等问题应该进一步研究,不能从主观的价值观来判断应不应该禁止或实行,而是应该根据网络上的具体反应来判断。

第九,要加强对国外网络反腐的研究。我们对国外网络反腐和网络舆论监督的情况还了解比较少,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展江,张金蜜等.新闻舆论监督与全球政治文明:一种公民社会的进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7.

[2] 百度百科.维基解密词条.http://baike.baidu.eom/viewy3027119.ht:m

[3] 王唯佳.它们甚至做到了总理做不到的事,看国外如何网络反腐世界W览.2011年第11期.

[4]谭世贵.网络反腐的机理与规制[N].光明日报,2009-5-9.

[5][52] 彭晓薇.论网络反腐[J].求实,2011,(3).64.

[6]袁锋.中国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价值、形态及路径[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0,(4).541-543.

[7] 李永洪.新时期增强我国网络反腐实效的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10.(1).38.

[8]周育平.网络反腐的利弊分析及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2).128-129.

[9] 张维平,魏伟.信息化时代我国完善网络反腐的政府作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9).36-38.

[10] 鲍泓,徐媛君.当前中国网络反腐现状及完善措施[J].人民论坛,2012,(5).96.

[11]李斌,张轶炳.论网络反腐的有效性和规范性[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42-43.

[12][19] 张亚明,李苗.网络反腐特征与问题研究[J].前沿,2011,(1).

[13]徐秀勇,杨嘉.网络监督:成因、局限及政府应对[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23.

[14] 西蒙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0-11.

[15] 彭铁祥.互联网反腐倡廉方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6] 刘力锐.我国公众反腐的渠道变革与创新:基于政治营销的视角[J].领导科学,2012,(5).

[17][43] 邹庆国.网络反腐:兴起缘由、价值解读与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12,(4).

[18][29] 杜创国,刘静静.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

[20]张二芳,王瑞娟.社会公正视阈中的网络反腐问题研究[J].理论视野,2011,(9).9-10.

[21] 时伟,孙丽丽.规范网络反腐 创新倡廉渠道[J].理论月刊,2011,(6).

[22][28] 胡庆亮.网络反腐的动因、争议与治理[J].理论导刊,2010,(2).

[23] 孔令兵.网络反腐的法律规制探微[J].领导科学,2012,(5).

[24] 侯勇.E时代网络反腐范式的实践困境及其治理[J].求实,2013,(3).

[25] 杨金卫,张贵仁.在制度规范中推动网络反腐健康有序发展[J].东岳论丛,2011,(5).

[26]Carl Cohen. Democracy[M].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1988.56-57.

[27] 杜治洲,任建明.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2).

[30] 庹继光.新规下的网络反腐与诽谤格局分析[J/OL].新闻爱好者,2013,(2).

[31] [45] 王世谊.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2] 孔繁玲.互联网背景下影响制度反腐体系形成的要因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2,(12).

[33] 李立景.网络反腐:模式、问题与制度创新[J].学术交流,2011,(5).

[34] 天价烟,当事人形象崩盘人肉搜索成民间反腐利器[ EB/ OL].http: / / www . chinanews. com. cn/gn/news/2008/12-25/1502701. shtml,2008-12-25.

[35] 陈绍富.论人肉搜索舆论监督的作用机制[J].新闻爱好者,2011,(18).17-18.

[36] 毛蔚兰.网络反腐的伦理思考[J].领导科学,2011,(32).38-39.

[37] [39] 张亚明,赵扬,李新华.中国网络反腐机制: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38] 周亚越.论中国问责文化的缺失与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2008,(3).65.

[40] 张维平,魏伟.信息化时代我国完善网络反腐的政府作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9).38.

[41][50] 刘伟.构建我国网络反腐法律机制的原则、方向与基本内容[J].理论与改革,2011,(4).40-42.

[42] 胡杨.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路径分析[J]. 河南社会科学,2011,(1).

[44] 杜治洲,任建明.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2).14-15.

[46]张亚明,赵扬黄,梅丽.制约我国网络反腐的瓶颈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2011(4).74-76.

[47] 时伟,孙丽丽.规范网络反腐 创新倡廉渠道[J].理论月刊,2011,(6).12-13.

[48] 孙志勇.关于反腐倡廉建设中正确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1,(1).58-59.

[49]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M]. 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89.89.

[51] 张亚明,李苗,刘海鸥.中国网络反腐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J].理论探讨,2011,(1).13-16.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目标

目标一:对当前研究者们的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重点对网络反腐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发展现状;国外网络反腐经验借鉴;网络反腐特点和形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整合,解决理论上的一些分歧和争议,得出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科学体系。

目标二:对近十年来的典型网络反腐的案例进行解构,理顺案例全程;深掘腐败官员的特点;探究网络反腐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着重讨论民众行动与政府反应的微观行动策略和宏观社会技术环境;简要探讨网络反腐的正能量与负效应,分析发展走向。

目标三:分析网络反腐的现状和存在的障碍,探索完善网络反腐实现的路径选择,以求完善网络反腐的观念层面、法律层面和制度层面。

二、研究内容

(一)对网络反腐深层次的理论背景及其对言论自由权、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化等的影响进行探源。

(二)对一些研究者争论比较多的概念进行整合,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网络反腐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发展现状;国外网络反腐经验借鉴;网络反腐特点和形式等问题,逐渐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对近十年来的典型网络反腐案例进行分析。分析腐败官员的基本信息以及腐败领域、腐败特征、腐败原因等问题。

(四)对近十年来的典型网络反腐的案例进行解构,理顺案例全程;探究网络反腐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着重讨论民众行动与政府反应的微观行动策略和宏观社会技术环境;简要探讨网络反腐的正能量与负效应,分析发展走向。

(五)探索完善网络反腐实现的路径选择,构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机制,以期提升中国反腐败行动的实效性。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对当前研究者们的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重点对网络反腐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发展现状;国外网络反腐经验借鉴;网络反腐特点和形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整合,解决理论上的一些分歧和争议,得出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对近十年来的典型网络反腐案例进行分析。分析腐败官员的基本信息以及腐败领域、腐败特征、腐败原因等问题。解构近十年的典型网络反腐的案例,理顺案例全程;探究网络反腐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着重讨论民众行动与政府反应的微观行动策略和宏观社会技术环境;简要探讨网络反腐的正能量与负效应,分析发展走向。

(三)分析网络反腐的现状和存在的障碍,探索完善网络反腐实现的路径选择,为我国的反腐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维度。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通过广泛查阅有关文献,整理研究资料,从而为理论分析提供借鉴。笔者选用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引擎,浏览了大量文本、图片、视频和报告资料;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及CNKI、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学术数据库搜索了已有的有关研究,从而共同确定了研究领域、研究范围。由于选题的现实性,需要可信度高的一手资料,笔者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进行搜索,并整理相关数据,梳理了所需信息。通过对广泛资料的分析,确定了研究问题及研究思路。

(二)案例分析法:本文选题现实性较强,采用现实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将为本文提供现实依据,提高文章说服力。本文基于完整性、对比性和典型性确定若干个案例,并对每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在案例梳理的基础上,确立了理论阐述的切入点,并为理论阐述提供论据。

(三)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结合政治学、传媒学、心理学和统计学等多种学科,对网络反腐进行深入的调查。

二、技术路线图

见附件1

三、实验方案

(一)选取近十年来(2004-2014年)典型的网络反腐案件进行分析。

(二)理顺案例全程;探究网络反腐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着重讨论民众行动与政府反应的微观行动策略和宏观社会技术环境;简要探讨网络反腐的正能量与负效应,分析发展走向。

(三)整理得出的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提出网络反腐的路径选择。

四、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辅之以文献研究和跨学科等研究方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透明化,在网络上收集信息耿介便捷和全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

(二)选题的可行性。选题难度适中,易于操作;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网络反腐是反腐倡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网络反腐高度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

(三) 研究基础的可行性。本人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网络反腐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本人熟练掌握了基础的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比如Excel,Spss等。而且指导老师经验丰富,对课题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4. 研究创新点

一、现有的学术研究虽然热度很高,深度广度却远远不够,多数停留于对网络反腐的整体认识层面,微观细致的案例解构却偏少;多数在尝试规范性的论证,却很少探讨基于事实的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缺少数据上的论证。因而,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为已有的学术研究进行补充,试图进行详实的案例阐述试图构建网络反腐全景图。

二、通过探究网络反腐的过程和特征确立新的模式。

三、深刻剖析网络反腐微观行动策略和发生发展的宏观环境。

四、对网络反腐深层次的理论背景及其对言论自由权、政治稳定和政治民主化等的影响进行探源。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一、准备阶段

2014年2月,查阅相关的文献图书,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

二、实施阶段

2014年3月,在网络上搜集近十年典型网络反腐案例的信息。

三、分析总结阶段

2014年4月,对信息进行研究分析。

四、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2014年5月-6月,撰写毕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